《課標讀本》告訴我們,學生要真正獲得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不是靠課本、靠老師,而是靠活動、靠自己。因此,語文實踐活動就顯得極其重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有很多,例如:閱讀文學作品的活動,走出校門作社會調查的活動,自己動手進行小制作的活動,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網上閱讀與交流的活動,舉行賽詩會、辯論會等。這些活動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大語文環境,開辟了一條通往美好人生的高速公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學得扎實,學得開心,感受到一路春光收不盡。
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獲取知識打開了一扇大門。過去搞封閉式教學,學生只會死啃課本,可啃來啃去,知識還在課本里,不會變成自己的。過去的考試,也局限于課本之內。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背課文、寫作業、答試卷,一旦離開了課本,就什么都不懂。最可笑的是,那時要求學生背誦,還有一套理論,說背十遍能記住多少,背一百遍能記住多少;三天背一次會遺忘多少,一個月背一次又會遺忘多少。那真正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語文實踐活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無限光明,也給學生帶來了福音。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到了鮮活的知識,擴大了視野,看到了語文課本以外的新天地。從語文實踐活動中學來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灌輸,不是靠作業硬磨,而是通過自身的經歷、體驗、感悟。就拿閱讀文學作品來說,過去課本中一兩篇文學作品,教師要學生讀呀、背呀,然后還要不厭其煩地條分縷析、字斟句酌,把好好的一篇作品弄得支離破碎,甚至面目全非,還要布置一大堆作業,美其名曰“鞏固消化”。這樣忙來忙去,最后學生的收獲有多少呢?恐怕誰也說不清。現在,把閱讀文學作品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作品由他們選擇,時間由他們支配。他們走進文學作品,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寫讀書筆記,感悟、品味作品。知識,一旦融進了自己的體驗,才會變得鮮活、有用。不少學生原來被禁錮在課本里、課堂上,就是自認為接受的知識也是一知半解,而一旦離開課本、離開課堂,走進新天地,走進大自然,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知識就在這里。他們如久旱的禾苗逢甘雨,盡情地汲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
語文實踐活動也為學生提高能力搭建了一個平臺。我們過去也坐在教室里大喊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可光空喊口號,不見行動。我們要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會創造的人才,就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培養、磨練自己的能力。例如,學生走出校門去作社會調查,去向人們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使他們鍛煉了膽量,學會了與人打交道,懂得了怎樣寫調查報告,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再比如舉行賽詩會,不少學生原來對詩歌不感興趣,朗誦的水平很差,可自從參加了賽詩會以后,竟然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朗誦水平也跟著提高。有的學生還學習寫詩,準備出詩集。這些都說明,學生的能力不是坐在教室里、埋在課本里所能獲得的,必須通過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經歷,通過實踐鍛煉。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都知道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百煉才能成鋼的道理。學生動手親自去干,得到了鍛煉,獲得了體驗,這是其它任何途徑所不能代替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發現處理問題的能力、探究發明創新的能力等,都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才能獲得。
語文實踐活動還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開掘了一道源泉。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教師在課堂上,只關注教科書,只關注學生的作業和考試,而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人不像機器,需要情感。可多少年來,學生的情感體驗一直被冷落一旁。在應試教育的年代,學生成了應試的儀器,學生的情感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反而被扭曲,致使一些學生忍無可忍,憤然出走。開展了語文實踐活動以后,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情感不再被忽視、被冷落,喜怒哀樂可以自然流露,無拘無束。特別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獲得任何知識、具備任何能力,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以前學生作文考試,試題前總要寫上作文要求,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有真情實感”,看上去冠冕堂皇,作文確實需要真情實感,可學生遠離現實生活,沒有實踐,沒有親身的情感體驗,那“真情實感”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真得感謝語文實踐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開掘了源泉。而且這股源泉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少學生參加了敬老活動和感恩活動以后,心靈深處被深深震撼,覺得以前不能善待老人、不能體諒父母,就是太無知、太冷漠,缺少人情味。情感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一旦成了“有情人”,就會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寫起作文來,那“真情實感”就不需要搜腸刮肚、裝腔作勢了,而會噴薄而出,不可遏制。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