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益不高,筆者認為是教師提問的質量太差,學生無探究欲造成的。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動機,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達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要害處設問,尋找提問“觸點”。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目的性;問題“觸點”
告別了課堂的“滿堂灌”,現在不少語文課又陷入了“滿堂問”的誤區。有的教師則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準備時候,冷不丁冒出一個與課堂氣氛不相一致的問題,搞得學生興致索然——提問時機沒看準。這些提問沒有抓住課文的宗旨,學生跟著教師折騰,學生可能進入了緊張不安的氛圍,但更多的是產生“大海撈針”式的渺茫感與“竹籃子打水”的無助狀態,學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不到有效的培養,教學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教師對課堂提問時機的有效把握。“好鞍還得配給好馬”,抓住拋出問題的契機即“觸點”,時機抓準了,效果才會明顯,否則就會對牛彈琴而得不到學生的響應。筆者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引導知識存儲,適時鋪墊
一堂課,如果頭開的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帶著問題,通過自身的主動探索去洞悉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導入新課時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加入到探知過程中來。教學《范進中舉》時,我是這樣提問的: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先生以傳神的筆調,塑造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那么,今天我們從范進的喜劇命運的另一個側面來看,它又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哪一方面呢?這樣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由已知走向未知,提問就有了落腳點。由“孔乙己”來分析范進,學生不感覺突兀,還可以使兩個形象通過比較,形成有機聯系。
二、關鍵之處設問,回歸主題
所謂的關鍵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關節點,二是指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所謂關節點,往往是那些或隱或現地牽扯到課文主題的地方。
筆者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從三個關鍵處設問:
1.從“人數”入手問——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既落實了“且”、“叟”、“齔”等字詞,也為后文分析理清了頭緒。
2.從“事件”入手問,“這件事做起來難嗎?”——把學生引導到“移山任務越艱巨,就越能顯示出人的精神境界”這個方面。
3.從評價的角度問:“愚公究竟笨不笨?”——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把落實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
上述三個問題,緊緊圍繞課文的主旨,正是教師以實現語文課程三維目標而精心設計出來的。
三、細微之處設問,以小見大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教師在問題設計時不能總在傳統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術語上繞圈,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有時問其中的一個字詞、一處標點卻可以成為引領思考的“節骨眼”,讓學生便捷地掌握全文的主旨。
賞讀《天上的街市》時,詩中有這么一句話:“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此處的 “朵”是一個量詞,一般用來修飾什么?文章是用“朵”作為流星的量詞否用錯了?流星與花有有什么相似之處嗎?由此可見,詩人對于流星的什么情感?這樣從一個“朵”字入手,就使學生領悟了作者的情感與表達的獨到之處。
四、“矛盾”處“點火”,釋疑解惑
課文中有許多從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處設點,通過提問直接引進矛盾的對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第一自然段中“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和“確鑿”矛盾嗎?其實并不矛盾,似乎表示相隔年代久遠,而確鑿說明印象深刻,說明百草園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五、文本核心處設問,回歸主旨
課文是作者心靈或隱或顯的表露,是學生與作者對話的媒介。王富仁教授曾說:“尊重課文的創作主體是我們感受和理解課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確發揮教師的教學主體和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唯一途徑。”我們問得最好,最后一定要回歸到對文章情感主線的理解與把握上。像魯迅先生的《藥》是一篇有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小說,我們可以設計兩個問題把文章的主題給串聯起來:(1)請大家找一下文章中哪些名字表明了當時的時代特征?(2)請大家結合《故鄉》的學習,說說辛亥革命給農村帶來的變化?這樣的問題打破了以往教學中零打碎敲的習慣,追求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課堂探究的效益。
西方學者德加默說得好“提問得好即教得好”。的確,隨著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本質的深度挖掘,隨著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法的不斷革新,語文課堂提問也應發生相應的轉變。恰當好處的課堂提問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動機,從而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達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丁丹群:有效提問才能構建高效課堂,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1期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五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