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導入新課時、課程進行時、課堂小結時巧設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得學生沉浸到文本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它既是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需要,也是教師主導作用得以展現的需要。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闡述了自己的膚淺認識與具體做法,旨在于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提問;語文課堂教學;閱讀;文本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產生興趣。”有位教育家也曾告誡為師者:“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適時地提出恰當的問題,能促使學生對手中材料產生濃厚的興趣,沉浸到文本中,去閱讀,去品味,去探究,去思考,去比較,去歸納。它所產生的學習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激發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課堂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針對相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因此,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巧設問題,可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去探索、思考和發現,更讓學生在教師組織下自主生成對文本的理解。
課堂提問要講究技巧。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多問。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其次,要旁敲側擊,善于啟發。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后語句的聯系,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提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激活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煉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的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再次,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提問要結合學生年齡、閱讀水平,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即,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滋生思維惰性,這樣對于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了語文教學雜亂零散的弊病。最后,要適時設問,隨機應變。提問的目的在于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作為花絮點綴課堂,是否適時發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此外,還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切入的角度,提問的方式,以把握文本重點,訓練要點和教學進程。
在語文課堂中究竟該怎樣提問,才能讓學生獲得最大收益,讓課程目標圓滿完成。結合自己新課程教學的實例,談談幾點體會。
一、精彩導入
課前導入,把學生從下課的興奮狀態中引入課堂學習中來,精彩的設疑導入,能讓這個過程大大縮短。
在教授七年級上第一篇課文《為你打開一扇門》時,面對剛升入初中的學生,我本想完全由我的講解來引入文本的閱讀,但臨上課改變了主意。在沒有布置預習的情況下,我要求學生閱讀課題后提出自己的問題。10秒后,發言的聲音此起彼伏:誰為你打開一扇門?為誰打開一扇門?這是一扇怎樣的門?門里面又是什么?怎樣打開這扇門呢?為什么要打開這扇門?打開后會怎樣呢?多精彩的問題啊!用不著我多說,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到了文本中,或獨自思考,或左右討論,問題一一得到解決,教學目標得到了圓滿的實現。
執教八下《錯過》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問題的:進入初中,你有沒有錯過什么?當你發現錯過時,除了懊惱,你還做了些什么?你認為這是你犯的過錯嗎?第一個問題,學生想說的很多,大多是關于某次考試失利的錯過。第二個問題,學生有些茫然,只有一部分人說他們總結了失利的教訓,第三個問題則更茫然,錯過不就是過錯嗎。這正是我要的效果。此時讓學生深入閱讀,去尋找二、三兩個問題的答案。閱讀完畢,大部分學生有所領悟。這篇課文,對初二的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本就有一定難度,設置這些問題,使學生化身為文中的第一人稱,帶著自身的經歷再來閱讀,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彩過程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憤”“悱’,使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在課堂上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有疑問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思維不斷深入。
(一)比較式提問
在教授八下《范進中舉》和《孔乙己》的比較閱讀時,我提過這樣一個問題:范進家貧,抱雞上集賣,如果是孔乙己,他會這樣做嗎?這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言,討論的結果歸結到了兩人的本性差異上,對兩位人物的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點撥式提問
同樣是《孔乙己》,在課文閱讀過程中我提過這樣一個問題: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都楞住了,片刻,有學生搬出了文中的原文“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來回答。“為什么他的原名會被人遺忘?”我接著問。學生思索著,漸漸他們認識到是因為孔已己的地位太低,是被人取笑的對象,才會只剩綽號,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當時的社會。
(三)探究式提問
九上《故鄉》是傳統的名篇,在理解主題時,有學生說這部作品太沉重,給人透不過氣的感覺。我是這樣引導的:宏兒和水生的關系讓你想到了當年的誰?學生大喊:迅哥兒和閏土。我再問:為什么在迅哥兒和閏土之間生成厚障壁時,宏兒和水生的關系還這么好呢?沉默、思索、小聲討論、聲音漸響,他們認識到作者的心中對社會對人民還有希望。
(四)關鍵式提問
八下《核舟記》和《口技》都是贊頌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的文章,都有貫穿始終的關鍵詞,所以,我是這樣處理的:“奇巧”體現在哪些地方?(《核舟記》)“善”表現在那些細節?(《口技》)這樣的問題,提綱挈領,使得學生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五)想像式提問
八上《最后一課》小弗朗士在短短的課堂上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提問:小弗郎士在放學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樣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斷。
三、精彩結課
如果說一節完整的語文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那么結課就是散文的高潮,當為精彩之筆;它既是本文教學的—個總結,又是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很注重這每節課最后的幾分鐘。我常常采用如下方式:
(一)總結式提問
學完了一篇課文,對這節課所講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本節課所授課程的要點,讓學生回憶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整個體系有了清楚的認識,從而增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如七下《松鼠》,“松鼠的特點可以用哪幾個詞語來概括?”
(二)啟迪式提問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些佳作,給讀者許多深刻的啟示。在課堂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不妨讓學生談談讀了本文后的感受,從中得到了哪些啟迪。如《幽徑悲劇》、《都市精靈》,問:讀完后,你想到了些什么?學生們常能從不同的角度說出自己的想法,闡述不同的觀點。我一一給予肯定。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又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形成了課堂教學的又一高潮。
(三)設疑式提問
一些經典名作往往是百讀不厭的作品,其深意遠非一節課能夠完全理解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于依據課文,設置疑點,啟發思維,大膽想象,掘出深意。我教授《狼》這篇課文時,結課時我讓學生思考:假如顧野沒有麥場,結果會是怎么樣的呢?你又將如何設計情節呢?學生經這一問,投入極大的興趣,紛紛發表看法,我借此讓學生課下整理成文,收效很好。
(四)續寫式提問
有些文章在完整的故事后面還有故事。我在教授七上《皇帝的新裝》時,臨下課時問:游行大典完成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請同學們整理成文,學生們在課下精思成文,妙章迭出。再如,九上《我的叔叔于勒》,同樣可以讓學生發揮合理想像:菲利普夫婦回到家后會怎樣做?如果于勒認出了菲利普夫婦他會怎樣做?學生的回答常能讓我拍案叫絕。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正是這種主體性的具體顯現,它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給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閱讀文本,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我們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提問這一武器,投石激浪,創設精彩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沈龍明.《中小學課堂教學藝術》(修訂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景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