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大對于財政部門的“異見”仿佛突然井噴。有報道稱,各級人大對財政部門的提案,占到了對所有政府部門的首位。
一個問題自然浮出水面:人大為何頻頻“嗆聲”財政?
為此,本刊對雙方人員進行了多次求證,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人大代表“誤解”了財政。
人大代表質疑財政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預算公開、涉農資金、民生資金和項目建設。但作為撥款監督者的財政卻有有苦說不出之處。比如,對財政關于預算公開的質疑,實際上是財政以“有限權力”應對自身“無限責任”的具體體現。
而究其原因,財政與人大的所謂“矛盾”實際上有三層真實:其一,這是社會深層次矛盾通過人大代表反映在財政上的表象,其二,這屬于中央遠見性推動預算公開進步所“倒逼”出來的客觀反應,其三,人大與財政以往各自不盡匹配的職能開始進入競合新時期。
作為專業媒體,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財政部門的新的態度和新的行動。從2012年夏天起,財政部各司局集中辦理人大代表的財政提案,至截稿日,已經基本完成。并且,財政部領導走到人大代表一線地,在全國密集召開了辦理建議調研座談會。
此舉顯然不是僅僅消除“誤解”。
人大對財政的“誤解”,反映的是財政與人大的“共解”。其實所有“貌離”的表象背后,實質上都是“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