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財政人,我們往往存在一個思維誤區。認為財政創新應該率先在經濟發達、財力雄厚的地區取得突破。然而,現實中我們卻發現很多落后地區,常常能做到“于無聲處聽驚雷”。
柞水,一個人均不足8分耕地的農業小縣,硬把“涉農資金整合”做成了陜西乃至全國的一個樣本。
柞水的涉農資金整合讓我們發現了其五大潛在價值。
1
組織價值。
柞水的遠見體現在,一開始就將涉農資金整合辦公室設為常設機構。科級規格,公務員編制,全額撥款,同其他行政單位完全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衙門大好辦事,這是常識。級別平等了,才利于開展工作,在這一點上柞水可以說深諳國情。從更層次上講,這種組織架構可以為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率帶來幫助,在全國層面也應該普及這種組織架構。
2
制度價值。
在“理論”上柞水有13項制度創新,其中不乏閃光之處。如項目管理上建立項目庫制度。定期向各鎮和各部門發布項目申報指南來征集項目,只有進入縣項目庫的項目才享有向上申報權。既保證了項目適用性,又保證了項目質量,還減少人為干預,保證了項目科學性。再如資金管理上設立“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專戶”。實行專戶核算、專戶管理、封閉運行、漏斗式撥付。凡整合資金一律劃入專戶。施工后按工程進度撥付到縣會計核算中心,施工單位再去領取工程款。優點在于,一是管錢的不管項目,管項目的不管錢,互相獨立,互相牽制,保障資金安全。二是資金不經項目主管單位直達合同單位,不會出現主管單位挪用或拖欠工程費的現象。
3
公共價值。
柞水在資金整合中踐行了民主財政。表現為,一是改變作風,注重調查研究。改變坐辦公室里拍腦袋決定問題的作風,深入到農民群眾中,開展廣泛的調研,了解到廣大農民的需求。二是陽光操作,接受人民監督。將項目效益、資金效益、帶動作用等情況納入年度考核范疇,年終時統計出結果后,在電視上公示,接受群眾質疑和監督。
4
資金價值。
在柞水,資金整合已超越了簡單捆綁階段,發展到引導和撬動信貸資金、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的新階段。2011年,柞水整合資金總量為2.9718億元,財政僅投入1400萬元。整合其他單位項目資金11584萬元,自籌資金16734萬元,包括企業為擴大生產自己投入7910萬元,企業從銀行貸款7200萬元,群眾出工自籌1624萬元。整合比高達1:20,將所有資金的潛在價值通過這種方式淋漓盡致發揮出來。
5
落地價值。
從按內容整合延伸到按產業整合、按區域整合,落地是關鍵。一要會借勢。借全省“一村一品”發展規劃,重點支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核桃產業發展。借“陜南突破發展、陜南移民搬遷安置”項目資金,建設種、養、加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二要會借地。根據三大流域的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分別確定各自的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如乾佑河流經城區,重點發展醫藥加工、生態旅游和三產服務等生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