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膈神經連續阻滯術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
方法:利用病人自控鎮痛裝置將確診病例采取膈神經連續阻滯術治療,共10天。
結果:經該方法治療后患者呃逆癥狀基本消失,出院后1個月、6個月、1年隨訪無復發。
結論:膈神經連續阻滯術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滿意。
關鍵詞:呃逆膈神經阻滯病人自控鎮痛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52-02
呃逆屬膈肌功能障礙性疾病,這種膈肌異常的收縮運動是由于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臨床上呃逆是一種癥狀,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輕者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可不治而愈,若呃逆持續48小時以上者為頑固性呃逆1。我科運用膈神經PCA術治療頑固性呃逆1例,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患者張某,男,52歲,因呃逆30余年就診,無誘因起病,間斷且頻繁發作,嚴重時不能進食,夜不能寐,痛苦不堪,情緒不安,精神疲憊。曾服用理氣降逆化痰中藥、針灸及谷維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未見明顯好轉,診斷為頑固性呃逆。
1.2器械與方法。
1.2.1器械。①威海潔瑞醫用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22G×25mm一次性使用靜脈留置針;②新鄉駝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微電腦輸注泵。
1.2.2方法。入院后完善血尿糞、凝血四項、肝腎功、心電圖、胸透等常規化驗檢查,給予左右膈神經交替PCA術治療。
操作:患者采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用10ml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6ml,并連接型號為22G×25mm的一次性使用靜脈留置針,在右側胸鎖乳突肌后緣、乳突與胸鎖乳突肌鎖骨頭連線的中點處作為穿刺點,穿過定點皮膚,直至觸及頸椎前結節,緊貼骨面向前緣刺入約0.5cm,穿刺時用兩指提起穿刺點處的胸鎖乳突肌,使頸鞘離開膈神經,用提攝該肌的手指觸摸針尖的位置,使其不超過中線,即不抵達食道或氣管,邊進針邊注入藥液,注藥前先回抽,無回血方可推藥。注畢留針,觀察阻滯效果20分鐘,患者呃逆次數有所減少,將留置針外漏端與皮膚妥善固定,連接鎮痛泵,泵內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80ml+0.9%氯化鈉注射液120ml。1周后拔除留置針,同法行左側膈神經PCA術。
1.2.3術后處理。打開微電腦輸注泵,每小時給藥4ml,自控每次4ml,鎖定時間45分鐘。仔細檢查PCEA裝置的工作狀態、電腦程序系統和管道連接順序,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不合適的參數或排除障礙。其工作狀態下,患者癥狀未能緩解或復發時,由醫生進行調整參數和追加給藥。
2結果
術后該患者呃逆次數較前減少約60%,情緒好轉,給予調整PCA參數:每小時給藥6ml,自控每次5ml,鎖定時間45分鐘,于每4h進行追加1次。患者呃逆次數較術前減少約70%,再次給予調整PCA參數:每小時給藥9ml,自控每次9ml,不再進行追加給藥,患者呃逆次數較術前減少約,80%。1周后行左側膈神經PCA術,術后患者呃逆癥狀基本消失,出院后1個月、6個月、1年隨訪無復發。
3討論
膈神經由第3、4、5對頸神經的前支組成。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側,繼沿該肌前面下降至其內側,在鎖骨下動、靜脈之間經胸廊上口進入胸腔,經過肺根前方,在縱隔胸膜與心包之間下行達膈肌。膈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膈肌,感覺纖維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經的感覺纖維尚分布到肝、膽囊和肝外膽道等。現代醫學認為,呃逆是一種神經反射性動作,其反射弧經過第3、4脊髓頸節,受延髓的呼吸中樞控制還與大腦皮層有關。所以只要刺激呼吸中樞或大腦皮層,使興奮的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得到抑制,即可止呃。研究表明應用膈神經PCA術通過痛覺傳導通路到大腦皮層利用反射弧使興奮的迷走神經得到抑制,并可抑制交感中樞機能,同時可緩解胃腸痙攣,調節胃腸功能2,從而達到治療呃逆的目的。此病在臨床上以偶發者居多,多數患者接受中西藥治療,癥狀可以消失,另一些患者還可不治自愈。如久治不愈則轉化為頑固性呃逆,雖算不上急危重癥,但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并可出現心臟、血壓等生命指征的異常,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3。故要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始能漸平。我科采用此法治療病程遷延日久的頑固性呃逆見效快,病程短,作用持久,且簡單易行,價格低廉,易被人們所接受,值得臨床探討。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31
[2]郭長青.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413
[3]李漢先,蔣兆健,程漢蘭,等.電針兔“內關”穴抗降壓作用及對血漿中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0,25(3):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