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向聾生傳遞知識、價值觀和各種行為要求,而他們卻毫無興趣。教師常常面臨的是聾生的抗拒,低度的學習動機,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和隨堂觀察,初步了解到影響聾生有效溝通的主要原因有:教師不能尊重學習主體、師生溝通手段過于單一、聾生書面語差強人意、聾生語言實踐機會偏少等。筆者認為,只有提高聾生溝通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益,下面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一下具體的有效途徑。
一、尊重主體,保障有效溝通
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上親密融洽的氛圍有利于聾生產生創造的勇氣和信心。聾校新課標指出:教師需要尊重聾生的人格尊嚴,給他們留有選擇的余地,并且尊重他們的選擇,與聾生平等對話,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和諧互動。聾生由于自身的障礙,膽怯怕說,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以親切和藹的教態面對每一個聾生,以情感人,使師生間的距離縮到最短;其次,教師的教學環節應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要讓聾生在自然輕松、快樂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語言。第三,教師要善于賞識聾生,多給學生鼓勵,多豎起大拇指,多一些微笑,讓聾生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感受進步和成功的喜悅。如候課時,教師和聾生的談話始終面帶笑容,讓每個聾生都感覺到輕松自如。聾生可以討論任何話題,教師積極參與,并分享其中的快樂。課堂上,師生對話和諧融洽,教師和藹可親,聾生輕松自然,師生無話不談。下課后,聾生主動找老師談在周末遇到的麻煩或者因為在某位教師的課堂上聊天被抓住批評了等。只有心靈與心靈的和諧溝通,才能讓教學效益俱增。
二、多措并舉,促進有效溝通
在香港召開的“亞洲手語語言學和聾教育研討會”上,美國羅切斯特聾人工學院院長Marc,作為發言嘉賓,他在發言中講到:“以為只要有手語,孩子就會自然閱讀,這不是變魔術。從手語到閱讀之間需要一個橋梁,不是你會手語了就突然會閱讀了”。所以,聾人的溝通問題,既不是“廢手語”,也不是“唯手語”。要堅持兩點,一是提倡多元化的溝通模式,一是提倡全語言的教學策略。
1.提倡多元化的溝通模式
溝通模式多元化是指在聾校課堂教學中,把手語教學、口語教學、綜合法、雙語教學等形式和手段有機融合運用,讓有著不同需求的聾生滿足各自的學習發展需求。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著不同需求的群體,很難設想用一種模式就能囊括所有孩子的需求。”使每個聾生都能夠掌握一種最適合他的語言溝通方式。
2.提倡全語言的教學策略
按照全語言教學的理論,教學材料來源于生活,使語言學習與生活聯系,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語言學習。以往聾校課堂語文教學的一個不足是“學用脫節”。生活中要用的課堂上不學,或不能馬上學到;而課堂上所學的又用不上,或不能馬上用上。例如,今天天降大雪,若按原教學計劃并不教“雪”,可是這種難逢的大雪一旦融化,若教學計劃中出現了“雪”,再去教“雪”,那語言學習就失去了與生活的聯系!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一生活現象,低年級可以圍繞“雪”進行組詞練習,說寫句練習;中、高年級可以進行寫段和作文練習,還可以圍繞“雪”這個話題進行相關的談論。由于語言學習與生活聯系緊密,聾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表達踴躍、言語記憶深刻,聾生的言語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鍛煉和提高。
三、強化閱讀,提高有效溝通
閱讀作為一種主要的學習手段,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十分重要。由于聾生喪失了用耳聆聽世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聾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聾生的溝通能力。
1.從一年級開始,各班級每周可開設兩節手語故事課或閱讀課,激發聾生閱讀的興趣
手語故事課主要由聾人教師組織教學,故事內容由聾人教師選編,故事內容要做到圖文并茂、直觀形象、通俗易懂。上課時先由聾人教師用聾人自然手語講述,然后讓聾生學習復述,最后讓聾生談閱讀體會。手語閱讀課上,教師先用自然手語講述文章主要內容,然后聾生根據教師教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去自主閱讀,接著生生之間進行閱讀交流,談談各自的閱讀理解,其他聾生可以做補充,最后讓聾生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閱讀體會。
2.可在初高中語文課前設置3分鐘的演講
由語文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生活熱點問題確定演講主題,聾生課余時間做好書面演講稿的準備,要求在演講時必須脫稿,手語要清楚,讓每位老師和同學都能看懂。演講稿用專門的日記本按時間順序整理好,學期末進行評獎。
四、用筆書寫,掌握有效溝通
葉圣陶說:“無論什么人都有意思情感。隨時都有把意思情感發表出來的需要。發表可以動口,可以動筆,比較起來,用筆的效果更大。因此,人人都要學習用筆發表,人人都要習作。”習作就是練習說話,習作也就是練習交流溝通。因此,在教學中重視聾生寫的習慣的培養能切實提高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要長期進行一天五句或一記的練習。低年級聾生,每天練習寫五個句子;中、高年級聾生每天寫一則日記,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學到的、做過的等等分別用句子或日記寫出來,教師給予及時的輔導和批閱。教師對聾生一點一滴的進步要多鼓勵,讓聾生樂于寫、敢于寫。我校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各年級都在訓練,效果顯著,許多聾生能寫出非常通順的一句或一段話,有的還能寫出自己的感情。部分中、高年級聾生的寫作水平接近健聽學生。
五、增加交流,鍛煉有效溝通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得好:“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聾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才愿意主動與別人交往,才能夠自由地思維、想象。為此,我校就為聾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心理氛圍。學校與社會志愿者、大中小學校、幼兒園共同“大手牽小手,言語齊步走”等活動,社會優秀聾人和聾人大學畢業生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與社會閱歷,以及嫻熟的聾人手語,他們和聾生能運用手語、口語、書面語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增強了聾生的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身心健康也得到了發展。大學生志愿者、中小學生及幼兒園小朋友通過“筆談”、畫信及書信與聾生進行交流溝通,他們規范、感人、親切的書面語,讓聾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掌握了規范的書面語,聾生的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
總之,提高聾生溝通能力需要聾校教師做的太多太多,只要我們堅持一切為了聾生的發展這一教育理念,積極實踐,大膽創新,以聾校新課程標準對聾生進行有效教學,定會實現師生之間的和諧溝通、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教學效益定會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圖榮生,唐思群.師生溝通的藝術.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7.
[2]管向群.中國教師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08.
[3]呂行著.言語溝通學概論.1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