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10日,大眾點評宣布已經完成D 輪6000萬美元融資。同期大眾點評網宣布截止到2012年第二季度, 大眾點評月活躍用戶數超過4800萬, 移動客戶端獨立用戶數將破4000萬,成為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里的巨頭。在其創始人張濤看來,公司已經發生了一場“革命”。
“革命”的前戲大致如下: 2006年1月,大眾點評網第一輪融資,投資方為紅杉資本。2007 年5月, 大眾點評網進行第二輪融資,投資方為Google。2011年,大眾點評網得到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光速創投4家聯合1億美元投資,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
今年9月,張濤先生在中歐的課堂暢談大眾點評網的移動戰略,他相信大眾點評已經在用戶數量上形成了同行難以超越的壁壘,如今,結合移動端的優勢,幫助商戶提供智能化的服務和營銷則是大眾點評下一階段更大的機會。
同時,張濤還分析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能出現的強力競爭對手。作為案例分享的受眾和課堂上的學生,我提出了以下觀點:將來有望顛覆大眾點評的對手,不是食神搖搖,不是QQ 美食,不是美團,不是愛幫,甚至不是其他任何小微移動互聯網創業團隊產品, 他的可能挑戰者,只有一個——微信。
為什么是微信?話至于此,有必要回顧一下微信為什么成功?2012年9月17日凌晨,騰訊微信團隊發布消息, 稱微信用戶數突破2 億大關,隨后馬化騰也進行了轉發。微信在去年年初推出,僅14個月時間,就在今年3月擁有超過1億的注冊用戶。而從1 億跨越到2億,則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從KIK,WHATSAPP,TALKBO, 到米聊,再到微信,為什么一路走來,摘果子的是微信?是騰訊?
“創新就是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這種開放的眼光與創新的精神是將微信引領至最后并獲得成功的根本。”馬化騰在第四屆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上曾有過這樣的表述,但我并不認同。
而“不盲從一時的潮流,不追求大而全的功能點,只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摒棄了華而不實的功能,完善細節,不斷創新,才成就了今天的微信。”這個觀點在我看來也依然是隔靴搔癢。微信的成功原因在于它所直面的用戶需求,這是一個強需求,一個饑渴性強需求。證據在于兩個數字的特別組合:微信曾經學習的榜樣TALKBOX 只用3天便獲得100萬的下載量,且絕大多數下載來自于中國大陸。一個6 個人團隊制作發布,在完全沒有推廣、沒有進行本土化,且需要用Facebook 賬戶去登錄的一款純英文應用的下載表現,令人不可思議!于是這種需求一旦被激發,將勢不可擋,并帶有時限性: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用戶需求。這些決定了最后的那個贏家一定是當時擁有最多可調用資源的那個團隊——騰訊。
微信的成功路徑昭示的即是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康莊大道,同時也是無數創業幻境的破滅。即便是大眾點評這樣看上去與之相關性不大的產品,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緣何如此,聽我一一道來。
在《大眾點評網在移動端的企圖是什么?》一文中,張濤曾說道:“大眾點評已經不再只是一個Yelp,我們能不能成為下一個大的平臺呢?機遇有兩個:1、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機遇。2、中產階級對吃、喝、玩、樂的需求增加。”
早在2007 年,Google 投資大眾點評400 萬美元之時。負責大眾點評網投資項目的Google 公司大中華區投資并購總監宓群認為:“大眾點評網摸索出了一種依靠用戶貢獻內容的成功運營模式,優質的內容和高黏性的服務,以及大眾點評網強大的POI(Point of Interest) 數據運營。”
大眾點評依靠積累的用戶點評數和商家信息,在2008 年11 月實現了盈利,一直持續到2010 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給了大眾點評新的發展契機,截至8 月1日,大眾點評移動獨立用戶數破4000 萬,去年同期才1000 萬,且移動客戶端的瀏覽量超過了PC 端的流量。
曾無數人言及大眾點評是慢公司,在移動互聯網上真的慢嗎?來看數據:首先,2010 年移動獨立用戶數110 萬,2011 年已到2000 萬,截至今年8月已達4000 萬;其次,來自移動端的瀏覽量已占總瀏覽量六成,2011 年6 月時僅為三成;再次,移動終端優惠券使用量已占總使用量的七成”。
依靠用戶貢獻內容和產品的屬性更加貼近移動互聯,這正是大眾點評取得階段性盈利和巨額融資成功的關鍵性因素。那么我們用這兩點來度量一下微信:
與微博一樣,微信正在遵循著從技術擴展至人的交互行為,以此為基礎,再擴展到商務行為。它打通了營銷者直接與用戶對話的渠道,正在成為一個開放平臺。
此外,微信的公眾賬號具備不主動添加個人用戶的屬性,用戶添加公眾賬號的唯一途徑就是手動添加。既然用戶是資源添加,就說明用戶是自愿收到來自公眾賬號的信息,這將幫助其避免騷擾的嫌疑。
同時,微信將精準營銷從可能變成了可行,在服務者和被服務者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騰訊對微信的商業路徑其實早就想好了—O2O 的最佳載體。案例如下:
2012 年7月份,深圳海岸城微信平臺順利上線。用戶只要到海岸城掃描一下二維碼,即可成為海岸城電子會員;而后者將不定時將商家的折扣等優惠信息推送給會員;會員憑接受到的信息到店消費。運營了2 個月之后,海岸城已通過微信獲得6 萬多名會員,轉化率為20%。
基于微信點對點的語音、圖片、文字交互方式,星巴克中國用微信表情表達心情,只要用戶發送任意表情,星巴克就會用一首《自然醒》專輯中的音樂回應用戶,以推廣其新品。
同時,基于微信的附屬功能也出現了各種營銷模式。招商銀行利用漂流瓶推廣微慈善;K5 便利店新店開張時,利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和“向附近的人打招呼”兩個功能,成功進行基于LBS 的推送。
微信能做的還不止這些。9月18日,同為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宣布,未來通過微信的搖一搖和二維碼即可實現轉賬支付。其使用原理:一種方式是通過微信搖一搖,找出目標用戶,然后利用財付通的轉賬應用即可實現轉賬;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掃描與信用卡綁定的個人二維碼完成支付。這些支付場景和模式將用于聚餐、KTV 等集體活動。
顯然,沒有誰會對一個已擁有2億用戶的新興社交產品無動于衷。作為一個有著巨大運營成本的產品,同樣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到長期不考慮收入,所謂“情郁之內必然發之于外”,即便是騰訊也不會例外。而微信釋放成本壓力的最直接出口就是類似大眾點評的本地生活服務。
“集結客戶”、“點對點服務”、“去中心化”,如果考慮微信的這些價值點,我們看到大眾點評的法寶“依靠用戶貢獻內容”、“移動互聯網的產品屬性”比較之下,已無絕對優勢。
當然,大眾點評網也有自己的辯解,其聯合創始人龍偉這樣認為“在星巴克,它會有一個牌子,放的是微信的二維碼,當我用二維碼掃描的功能,它會自動將我的微信加為星巴克微信的粉絲。星巴克會通過微信的賬號不斷地推一些廣告和打折信息。但天天收到這些信息,用戶會不會很煩呢?”如是而言,大眾點評用以作為壁壘之一的150 萬條商戶信息,3000 萬條商戶評論,絕對有可能在微信某種用戶鼓勵政策之下,通過UGC 的方式,一夜遷移到微信未來的O2O服務平臺,這將規避了任何可能的法律糾紛。
對于一家估值超過10 億美元,創建超過7 年的公司而言,其面臨的前所未有挑戰來自于一個兩歲的年輕“富二代”,這無疑不是一種悲哀,但也正是商業的玄機所在。
一切值得靜觀凝望。
(作者為上海即略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