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冶金特色型大學開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與其他類型院校開辦的該專業應該有哪些不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不僅從理論上分析了武漢科技大學開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該突出其鋼鐵冶金特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以利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增強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冶金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01-02
一 研究背景和意義
武漢科技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哲、藝等學科協調發展。武漢科技大學是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擁有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礦業工程等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2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9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有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4個專業學位授予點,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武漢科技大學所設的56個本科專業之一,于1996年開始本科生的培養教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共有專職教師21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15名;博士后3名,博士12名(含海歸博士1名);有外貿工作實際經驗者9名。截至2011年,武漢科技大學共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2500名左右,其中2006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就達720名左右,現在常年本科招生規模穩定在200名左右。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中國經濟學門類的第一大專業,是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壯大起來的。隨著中國進出口商品規模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在中國仍方興未艾,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龐大的社會崗位需求雖然支撐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快速、穩定發展,但在這個表面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危機主要體現在全國開辦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的院校眾多,但培養的方式單一,各自的特色不鮮明,定位模糊。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普通高校已達700所左右,包括綜合、財經、理工、師范、民族以及行業特色型大學,每年的本科畢業生在10萬左右,但總體上看,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模式大同小異,均以理論教學為主,與各大學的特色聯系不緊密,學生就業遍及社會的各種工作崗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以及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在相同的專業背景下謀求自身的特色,形成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是擺在關心學科發展的學校、社會、老師和學生面前的一個重大的課題。
二 人才培養與大學特色結合的依據
1.人才培養與大學特色結合的現實基礎
武漢科技大學前身為武漢鋼鐵學院,原為冶金部所屬,行業特色鮮明。現如今類似的行業特色型大學,主要為上世紀末隨國務院機構調整及高教管理體制改革中劃入教育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為主管理的原行業部門所屬、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包括電力、石油、鋼鐵、化工、紡織、交通、郵電、礦業、地質、農林、海洋等類型院校。這些院校一般科學研究實力雄厚、學科優勢突出。武漢科技大學就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行業具有極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屬一本院校,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武漢科技大學,雖然也像在其他高等院校將其設置在經濟與管理類學院一樣,設置在文法與經濟學院,但整個武漢科技大學的長遠發展必然是上下一盤棋,特色學科與特色學科之間、特色學科與非特色學科之間必然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學校的學科發展中應該是大有可為的,本專業的學生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參觀學校的各級實驗室,獲得對優勢學科的感性認識,可以參與各學科的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增加對相關學科所涉及的產業和產品的深層次了解,這些在本學院和學校其他學院的協調下應該并非難事。行業特色型大學在人才培養上貼近行業需求,非特色學科和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主動與特色型學科和專業靠攏,是各學科和專業長足發展的不二選擇。
2.與大學特色結合的理論依據
從學生的需求上看,大學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表現為滿足畢業生的三項需求中的一種或多種。這三項需求依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第一,生存需求,就是畢業后能憑所學知識找一份工作。第二,理性擇業需求,就是畢業后能憑專業知識或特定的行業知識找一份對口的工作。第三,自我發展需求,就是在專業崗位上還具有進一步學習、深造以及跨專業領域學習的能力。
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大學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畢業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大學精英教育時代,大學各專業主要培養的是高級專門人才,大學生也不存在就業問題,因此在培養目標上以滿足畢業生第三和第二種需求為主。而在前些年大學連續擴招和大學教育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迫于就業壓力,大學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又傾向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主張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因此培養目標上又以滿足畢業生第一和第二種需求為主。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穩定和社會就業趨于好轉,以及高校和社會的磨合和相互了解的加深,各類高校在培養目標上均有一個思路較為清晰和準確的定位。985高校和211高校,一般為研究型或研究教學型大學,培養目標以滿足畢業生的理性擇業需求和自我發展需求為主。三本院校及高職高專培養目標以生存需求和理性擇業需求為主。其他普通高校培養目標要兼顧三種需求,當然也允許有所側重。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行業特色型大學,無論大學的層次如何,均面臨畢業生理性擇業需求,在培養目標上一定要利用和突出行業特色,以便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
3.國外經驗借鑒
在國外,針對理性擇業需求和突出行業特色,國外很多大學都采取了“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學會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解釋為:將課堂上的學習和工作中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相關的、真實的,通常能獲得報酬的實際工作中,然后將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帶回課堂,以便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和思考。“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稱謂:在英國稱“三明治”教育模式;在德國稱“雙元制培訓”;在法國稱“學徒培訓”;在日本稱“產學合作”;在美國稱“合作教育”,雖然名字迥異,但實質方法和思想是相同的。
依靠“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就可實現由封閉的學校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從課堂走向職業崗位,由學歷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從理論學習為主轉為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為主,這些恐怕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當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有合適的場地和企業,而行業特色型大學在校企合作方面條件得天獨厚,可以滿足學生的實踐、實習需求。
三 冶金特色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
1.培養方案的調整和定位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學生就業現狀需要,武漢科技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可定位為:掌握國際貿易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和中國對外貿易方針、政策,通曉國際商品貿易,特別是鋼鐵冶金類產品貿易,以及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等方面的規則,了解國際貿易專業的理論前沿及發展動態,熟練掌握外經貿實務并熟知中國的商貿習慣,有較高的發現、分析、解決業務問題的宏觀和微觀能力,英語達到一定水平,并能獨立用英語從事有關國際經濟貿易業務,尤其擅長從事鋼鐵冶金類產品貿易業務。綱舉目張,有了準確的人才培養定位,就容易統一思想,容易在具體的實施措施中有的放矢。
2.課程設置和結構的優化
在課程設置優化方面,針對武漢科技大學的行業特色和學科優勢,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開設除《冶金概論》外,還開設《金屬材料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學》,增加學生有關鐵礦石、鋼鐵產品、煤化工產品的相關知識,開設《機械原理》《機械制圖基礎》等課程,增加學生有關機械產品、機電產品等相關知識。這些課程的開設以任意選修課的形式為宜,因為此類課程主要為工科內容,對文理兼收的經濟學類學生中的原文科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整個專業的學生在該類課程學習中知識掌握程度上會有較大差異,既為鼓勵學生學習,又能減輕學習壓力,任意選修課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通過任意選修課的選課人數可以判斷哪些課程更實用、更受學生歡迎,從而在今后的課程設置方面進行更合理地調整。在開設該類課程的師資方面,短期可以學校的材料與冶金學院、機械自動化學院等兄弟學院的師資為主,但長期來看,還是要立足本專業的師資培養。因為工科類學院老師對科研更有興趣,對非本學院設置專業的基礎教學興趣不大,長期依賴他們教學是不現實的。本專業自己的師資培養,可選派部分專業教師在本校及校外進修以上課程,學有所成后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學習實際需要改造其課程內容,避免課程跨專業學科后的“水土不服”問題。
在課程結構優化方面,在部分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談判》《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國際技術貿易》《國際投資》等課程教學中增加有關涉及鋼鐵冶金類產品的專題。
3.實習實踐環節的落實
正如前文所言,武漢科技大學擁有很多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此外還有眾多合作的鋼鐵公司和鋼鐵廠可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就是本市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就能滿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全體學生關于鋼鐵冶金類產品的生產和貿易的實習和實踐環節的需要。在這方面,要做好抓緊落實,要做好相關的溝通、銜接和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呂西萍.紡織特色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的培養[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10(1)
[2]張素芳.行業特色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31)
[3]董琳娜.應用性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