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者權益問題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文章論述了消費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賦予的消費者權益,指出了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表現方式,分析了消費者權益受侵害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消費者權益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消費消費者權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199-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環境由過去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轉變為相對過剩經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出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消費、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完善,雖然在1994年1月1日已出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用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但在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中,消費者權益被侵犯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與我國“通過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經濟政策相悖,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一 消費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賦予消費者的權益
消費作為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在宏觀經濟學中,它是指某個時期一人或一國用于消費品的總支出。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一個社會不能夠停止消費。每一個生產過程從經常的聯系和它的不斷更新來看,同時也就是再生產過程。”馬克思的觀點說明了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消費,社會再生產便無法繼續進行,消費既是生產的起點,也是生產的終點。由此看來,消費是影響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
消費者權益,是指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在某種商品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下,消費者在進行具體消費行為和完成具體消費過程中所享有的權利和利益的總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賦予了九項權利。即:保障安全權、知悉真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依法結社權、求教獲知權、維護尊嚴權、監督批評權。
二 消費者權益受侵犯的主要表現
誠然,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日漸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消費者的權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特別是農村消費者,其弱勢地位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年復一年的“3·15”來臨,我們會遺憾地發現,被經營者口口聲聲尊稱為“上帝”的消費者,卻要面對媒體訴說他們受到的不法侵害。歸納起來最突出的表現有以下幾種:第一,假冒偽劣屢禁不止,消費者的安全權受到侵犯。我國對假冒偽劣的打擊力度愈來愈大,但在消費領域中假冒偽劣商品卻猶如“星火燎原”之勢愈演愈烈。三鹿奶粉、雙匯王中王等食品嚴重侵犯和威脅著消費者的人身安全權。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王東峰在2012年全國工商系統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會議上提到,2011年全國工商系統受理消費者咨詢、申訴舉報共668.61萬件,查處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10多萬案件,案值12.76億元。第二,虛假廣告難以遏制,消費者的知悉真情權受到侵犯。一些企業、經營者見利忘義,高價雇用明星、影星代言;電視臺、電臺等媒介做托,故意隱瞞產品的真實性能、主要成分,對必須說明的內容含糊其辭或故意夸大功效等欺騙手段引誘消費者上當受騙,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悉真情權,據《新京報》報道: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僅2011年就曝光24則明星、影星涉嫌違法違規廣告。第三,維權渠道不暢,成本過高,消費者的依法求償權和維護尊嚴權受到侵犯。2012年“3·15”消費者權益日主題為“消費與安全”。東方早報消息:市民信箱網上調查平臺對1900個市民的抽樣調查,顯示半數以上消費者有過被侵權的經歷。調查發現有68%的受調查者認為維權渠道不暢;53%的消費者認為“維權成本很高,要等很長時間,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由此導致90%以上的消費者放棄維權或對維權沒有信心。
三 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原因
第一,制度缺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相伴生的一個重要法律部門,它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為己任,對于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最終達到實現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終極目標。但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桎梏束縛,有的還沒有真正步入市場經濟體制的軌道,有些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甚至有些還是空白,這就給一些不法經營者以可乘之機,最終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
第二,價格缺失。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定價權高度集中。“國家定價,一統天下”,消費者一般不會、也不允許“討價還價”,無“價格合算不合算,吃虧不吃虧”之慮。但這種體制僵化,制約了企業活力和經濟的發展。而實行市場經濟,消費者在購物時等價交換的可信度本應更強,價格上更應讓人“放心”“滿意”。然而由于市場發育不良、競爭不充分、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價格失信問題頗為嚴重,從生產到流通、從批發到零售等各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價格失信問題。我們隨便打開一個購物網站就會發現,同一種商品不同的價格,消費者置身其中,很難分清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令消費者甚是煩惱。
第三,監管缺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違法經營者進行的懲罰大多數條款是建議性的,不能有力地起到震懾違法犯罪、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真正具有懲罰性的條款只有第49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一倍。”筆者認為,該條款對違法經營者的懲罰力度畸輕,不法經營者在消費者身上賺取的利潤為十倍、百倍,而對其處罰卻是一倍、兩倍。另一方面,質量、安監部門的監管缺力。在現實生活中,正因為“四頂大蓋帽管不住一桶油,八個部門管不住一頭豬”,才使市場上出現了“地溝油”“瘦肉精”等嚴重危害消費者人身安全的消費品。
四 確實加強對消費者的權益保障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基本法,在保護消費者權益諸法中,處于綜合性的法律地位。盡管如此對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僅一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遠遠不夠,還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的配合。為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盡快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制度。首先,從立法上明確消費者的概念。目前在理論界對消費者的概念爭論很大,所以要盡快從立法上明確其概念。筆者認為,消費者是以非生產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這就排除了生產消費的目的,把除此之外其他個人目的的消費者全部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范圍,這就擴大了消費者概念的外延,消除了司法實踐中的困惑,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從執法實踐上細化消費者的索賠權。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未明確規定因人身傷害、死亡而導致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不僅與國際立法的發展趨勢相悖,而且在執法過程中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再則,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賠償的額度最多是退一賠一。由此可見,我國法律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及對經營者的處罰力度都極其有限。為此,加大維護我國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完善細化消費者的索賠權制度勢在必行。
第二,必須加強消費者的權益保障意識。首先,強化權利意識。明明白白消費,正正當當維權是法律賦予每一個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在日常消費中消費者本人應首先弄清自己享有的合法權益,做到“權在心中,法在手中”。其次,強化法律意識。在消費過程中,由于發生侵權的原因不盡相同,消費者維權也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因此在日常消費中,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特別是協商、和解不成時,要及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多法并舉,以法取勝。
第三,必須加強監管工作,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首先,要加強政府監管力度。政府是監督市場的主體力量,應對某些服務質量關系重大而一般消費者又缺乏足夠專業知識的行業,如醫療、農業等行業實行專業專人管理,甄選合格人員,嚴格把關。其次,制定并強化產品安全標準。實行安全標準檢驗,把好市場入口關,堅決杜絕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使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五 結束語
剛剛通過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人權保障,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我們期待著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早日出臺。而新法出臺只能代表維權的立法階段已經結束,但真正考驗的是執法階段,也就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實施,我們更期待著消費者在侵權時能舉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個法律盾牌,來維護消費者自己的合法權益,確保消費者的各項權益不受侵犯,這樣的權益保障才會更有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