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以一種秩序,一種對歡樂和欲望的控制。”亞里士多德說得好:“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置行為于理智”。
認識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悅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控制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特別規則。
學生作為一類特殊人群,容易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犯罪心理從而引發犯罪。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社會因素和犯罪主體的心理意識有關,而情緒刺激對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有著嚴重的影響。
情緒是激發心理活動和心理行為的動機,情緒構成一個基本的動機系統,它能驅動有機體作出反應,在最廣泛的領域為人類的各種活動提供動能。情緒的作用在于能夠放大內驅力的信號,從而更強有力的激發行為。這便是一個人處于激情狀態時往往不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后果,完全貫注于自己的激情狀態,以致不能很好地評價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質及其意義。
人的情緒受到刺激而突然劇烈升溫發展為激情,一旦形成,便轉化為一種精神上的能量,在能量飽和的情況下,就有非得釋放出來不可的愿望,在短時間內很難把它壓抑下去。大學生在強烈的刺激面前有時往往不計后果,一味維護自己的尊嚴,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刺激面前,大學生缺乏應有的控制能力,許多犯罪行為都是在激情狀態中,失去理智控制狀態而發生的。而情緒的突變與意志往往有密切的聯系。意志是人自覺地提出目的并一起行動去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情緒可以起推動作用,也可以起抑制作用。當大學生犯罪主體心理出現畸變,其意志往往變得不堅定,這種脆弱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緒的支配,一旦受刺激,情緒就波動,此時不能用脆弱的意志來對其控制,反之還要受到情緒波動的左右。大學生久積的犯罪心理因素此時交織在一起,由強烈不穩定的情緒刺激而迸發出不可控制的行為。由于大學生犯罪主體受意志脆弱等因素的影響,在受到強烈情緒刺激的情況下,就會產生一種反應形式,這種反應形式是以刺激開始至犯罪結果的發生而終止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人的過失乃至某些犯罪行為,可能是一種失控行為,并沒有非常復雜的原因。
曾經轟動一時的“燕舞小子”的悲劇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燕舞小子”曾經是個勤奮聰明的少年,曾經是個才華出眾的演員,生活的道路本來無比寬廣。然而,由于他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過失殺人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從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受人關注的演員,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大墻里的囚徒。
一位大學生,年僅18歲。在學校里與學生發生沖突,為的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當時一時沖動,就與其打了一架。吃虧的同學懷恨在心,于是數日后找準機會邀了數位同伙在網吧找到了這位打了他的大學生。個個拿著菜刀,一上場招呼也不打就來個猛砍。大學生身上鮮血直往外冒,很快就成了一個血人。在朋友的幫助下,奄奄一息的他被送到醫院。
沖動的情緒其實是最無力的情緒,也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許多人都會在情緒沖動時做出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尤其是青少年,情緒發展波動性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比較脆弱,遇事容易沖動。因此,應該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控制自己的沖動心理。
大學生不再是小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做事之前應先考慮事情的結果。這樣做的好處是能預測事情可能發生的結果,從而減少盲目性。怎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首先,學會調動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冷靜下來。在遇到較強的情緒刺激時應學會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鎮定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再采取表達情緒或消除沖動的“緩兵之計”,盡量使自己不陷入簡單輕率、沖動魯莽的被動境界。比如,當你被他人無聊地嘲笑、諷刺時,倘若你頓時怒火大發,反唇相譏,則很可能引起彼此爭執不休,怒火越燒越旺,自然于事無補。但是如果此時你能夠提醒自己冷靜一下,采取理智的辦法,用沉默作為抗議的武器,用寥寥數語正面表達自己受到了傷害,指責對方的無聊,反而會使對方感到尷尬。
其次,使用暗示、轉移注意法。讓自己感到憤怒的事,大多都是傷害了自己的尊嚴或切身利益,使人一時很難平靜下來,所以當你感到自己的情緒十分激動、快要無法控制時,就要及時采取暗示、轉移注意力等辦法自我放松,鼓勵自己克制沖動的情緒。一個人的沖動情緒常常只需要幾秒鐘、幾分鐘就可以平息下來。如果不良情緒不能得到及時轉移,就會變得更加強烈。
再次,平時可以進行一些訓練,培養自己的耐性。可以結合自己的業余愛好與興趣,選擇幾樣需要耐心、靜心和細心的事情來做,這樣不僅可以陶冶性情,還可以豐富業余生活。
冷靜是美麗的智慧珍寶,它出自忍耐與自我控制;冷靜是成熟的人生經歷,它出自于對事物規律的透徹了解。一個冷靜的人,不會在任何事面前大驚小怪、感情用事,而會在波濤洶涌中如礁石般紋絲不動。保持冷靜,就會擁有遇事不驚、安然自若的幸福人生。因此,我們要學會冷靜,只有冷靜的人,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使自己不至于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才能讓自己擁有一顆健康的心!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