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多方面對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現狀進行了探討,分析高校圖書館內影響公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危害因素,從而提高對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視,保障公眾健康安全。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現狀
【中圖分類號】R1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03-02
公共衛生是指通過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來改善環境、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心理和身體健康,并能發揮個人更大潛能的科學和藝術。其工作范圍包括改善環境衛生、控制傳染病、進行個體健康教育等。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知識基地和文獻信息中心,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履行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服務的重要職能。
近年來,公眾社會文化需求不斷提升,讀者流通量大幅增加,各高校圖書館對現代化相當重視,加大場館、信息資源及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增加讀者服務項目,美化環境。但應該引起關注的是在對這個特別公共場所的管理中,公共衛生安全被忽視了。
《四川省公共場所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必須要達到公共場所衛生標準,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控制疾病傳播和群體性健康危害事件發生,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公共衛生不僅是環境優美,我們應當提高對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的認知,明確公共衛生安全的危害現狀,加強公共衛生安全應對措施,有效保障公眾健康安全。
一 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現狀
1.公共衛生安全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當前高校圖書館對公共衛生的認知更偏向于干凈整潔、綠化美化,對環境衛生、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安全及相關危害因素的認知不足。筆者對某校300名大學生和50名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的公共衛生相關知識(主要包含環境衛生、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知曉率抽樣調查中發現,公眾公共衛生知識正確知曉率僅為69.29%,其中傳染病知識正確知曉率(66.11%)和健康教育知識正確知曉率(64.69%)均低于環境衛生知識正確知曉率(77.06%);而按人群分類調查中,圖書館工作人員正確知曉率(65.27%)又低于在校學生(69.96%)(見表1);該知曉率略高于國內部分高校公共衛生相關知識調查知曉率,估計與筆者調查大學為醫學院校有關。
對公共衛生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重視,未真正形成公共衛生安全理念,是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的隱患。
2.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
作為公共場所,高校圖書館在履行教學、科研職能的同時應做好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開展健康教育、預防傳染病,提供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公共衛生事件的公共性、突發性及難以預測性,也需要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獲取整合信息,分析形勢,準確選擇應對策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筆者調查的5個高校圖書館均未設立專門公共衛生安全管理機構(科室),亦未引進專職的公共衛生專業管理人員,通常由辦公室管理一般衛生清潔工作,直接影響公共衛生應對工作的開展。在美國,通常一個州中會有1~2個大學具備較完整的公共衛生學院承擔與本州衛生部門共同進行的疾病預防、健康教育、環境衛生等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非典疫情之后,復旦大學等全國22所高校開始探索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MPH)試點。
高校公共衛生管理機構的缺失,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匱乏,導致管理體系不健全,公共衛生安全的需求難以實現。
3.公共衛生設施不能滿足需求
在對5個高校圖書館的調查發現,其公共衛生設施仍以清潔類的工具為主,不能滿足消毒、防塵、凈化及衛生監測等公共衛生安全需要。有1個高校圖書館使用中央空調通風換氣,但無專人負責定期消毒及衛生監測工作,設備科通常只負責機械維修工作。
4.公共衛生危害因素廣泛存在
第一,空氣中公共衛生危害因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等是公共場所室內常見的污染物,部分高校圖書館因設計欠缺,缺乏公共衛生設施和人員,空氣凈化能力不足,可能導致空氣污染發生。筆者對某高校圖書館進行空氣污染物檢測,發現甲醛濃度測定最大值(書庫:0.11mg/m3)已經接近國家標準(GB9669-1996)的限值(0.12mg/m3),甲醛是無色氣體,具有刺激性氣味,使人頭痛、頭暈、厭食、煩躁、郁悶。空氣中含量在0.01~2.0mg/m3時,人的眼睛就會產生刺激,當甲醛濃度在5.0~30mg/m3時,就會對人的呼吸系統產生刺激反應。監測同時發現細菌總數監測最大值(書庫:21個/皿)和二氧化碳監測最大值(書庫:0.12%)也接近國家標準限值(細菌總數≤30個/皿;二氧化碳≤0.15%)。說明室內空氣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第二,書刊及公共用品的危害因素。高校圖書館人流量大且健康狀況各異,書刊和各類公共用品(如鍵盤、鼠標、代書板等)在使用中常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對某高校圖書館抽樣檢測發現,書刊合格率為65%,其中26.67%的書刊檢出致病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公共用品表面合格率為60%,其中15.83%的公共用品表面檢出致病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而鍵盤、鼠標的致病菌檢出率高達36.67%(見表2)。
受污染的書刊和公共用品如未能及時有效消毒,可造成各種病原微生物交叉傳播,其傳播危險性隨使用頻率增加而增大。

此外,書庫中病媒生物防控不佳也可造成病原微生物傳播。
第三,人群交流服務的衛生危害因素。讀者和工作人員是圖書館永恒的主體,二者之間服務的交流不可或缺,可造成危害因素循環傳播。1995年廣西師范大學紅眼病流行,圖書館60%的工作人員被感染,其中流通臺人員無一幸免。
二 對策
1.建立完善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
高校圖書館(尤其是醫學院校圖書館)應充分重視公共衛生安全工作,引進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建立完善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組織對現階段公共衛生危害因素現狀進行分析,客觀評價其現狀,完善應對措施,強化公共衛生安全應對能力,保障公眾健康安全。“非典”期間,香港中央圖書館1名工作人員感染非典型性肺炎后,圖書館立即組織疏散了館內2000多名讀者,并閉館進行清潔及消毒工作,由于應對得當,未發生疫情蔓延。
2.提升公眾公共衛生安全理念
公共衛生安全是一個長期工程,高校圖書館應對此有足夠的認識,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方面的優勢,促使公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升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共同做好應對工作,這也是高校圖書館的責任和義務。在對某高校圖書館開展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后抽樣調查,公眾公共衛生知識知曉率上升了21.5%,其理念初步形成。
3.加強公共衛生安全能力建設
第一,合理配置公共衛生安全設施。高校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公共衛生危害因素現狀分析,針對性配置消毒,防塵、凈化、監測等公共衛生設施設備,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環境。
第二,落實消毒措施。一是書刊及公共用品消毒。定期對歸還書刊和公共用品進行常規消毒。書刊消毒可采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或環氧乙烷熏蒸。公共用品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噴灑和擦拭消毒。空氣消毒可在圖書館閉館后開啟紫外線消毒燈進行照射消毒。二是館內環境清潔消毒,對于地面、樓面和墻面進行濕式清掃,可顯著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再采用含氯制劑噴灑消毒。在疾病流行期間,可在門口放置浸有有效氯溶液的消毒腳墊,以減少病原微生物數量。三是人群交流消毒,科學有效地洗手可以有效阻斷接觸傳播疾病的流行,要求流水洗手30秒以上,用干凈的毛巾或一次性消毒紙巾擦干。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可定時使用70%的酒精棉球或0.5%的碘伏溶液擦拭消毒。
第三,改善空氣質量。高校圖書館應當根據氣候、溫度、濕度等具體情況定期除濕、通風、除塵,這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有效手段。在通風換氣中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盡量加大自然通風面積;對于自然通風不好的,應安裝機械通風設施。
第四,加強衛生監測。定期對圖書館污染源、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公共衛生安全狀況,并根據監測反饋情況,動態調整各項措施,確保公共衛生安全。有效監測還可及時應對各類公共衛生事件。
三 結束語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滿足教學及科研需求的同時,客觀分析評價公共衛生現狀,完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加強公共衛生管理,推進健康教育,提升公共衛生安全意識,消除危害因素,及時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公眾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譚曉東.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學科概念探討[J].中國公共衛生,2005(1):121
[2]馬海龍.武漢市大學生健康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1(4):40~42
[3]師建國.警官學校學生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保健雜志,2010(32):37~38
[4]楊維新.美國公共衛生專業名校top 10[J].新東方英語(大學版),2010(05):68~71
[5]劉櫻.以人為本 重視圖書館職業防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5):99~102
[6]吳振忠.書庫內環境衛生不容忽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2):66~67
[7]忙一萍、金雯艷.從非典型肺炎流行談如何開展圖書館預防性消毒工作[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4):16~1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