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其所承擔的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的重大責任任重而道遠。高職生是我國新增勞動力的重要來源,他們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未來的和諧與穩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對應用性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劇增,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也隨之逐年擴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廣大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越來越偏向于學生的崗位技能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神和腳踏實地、刻苦奮斗等職業道德品質的培養,導致了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的“高職生個性太強、自以為是、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禮儀修養不佳、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實質上是高職院校對職業道德教育缺失的結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我國未來的教育發展規劃中職業道德應放在職業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 高職院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
1.職業道德教育是職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群,在其特定的工作和勞動中以其內心信念與特殊社會手段來維系的,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心理意識、行為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人們在從事職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在、非強制性的約束機制。職業道德既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要求,又是從業人員對社會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職業道德教育必不可少。
2.職業道德教育決定著學生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
職業教育是將學生從一名學子向一名技能人才轉變的過程,在此期間,如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道德引導,將有益于學生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反之,如果不能把握時機,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就業能力和質量。
3.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實施
職業道德本身就有對從業人員的自我規范功能,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將會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起到抑制作用,促進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 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幾所有代表性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可將當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對職業道德教育重視不夠。在整個高職課程體系中未把職業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職業道德教育功能和效果無法保證。
第二,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開設存在缺陷。一是職業道德教育專門課程較少且內容單一,甚至有不少高職院校直接將“思想道德修養”或“職業道德與法律”等替代了本應單獨開設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二是職業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不當,本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實踐教學中的職業道德教育卻成為枯燥的說教,本該用行為規范來考量的職業道德素質卻用考試方式來代替。
第三,職業道德教育環境缺乏。太過濃烈的功利性色彩不利于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實施,高職院校屈從于市場需求,為讓學生盡早上崗,在培養方案中偏重應用性課程,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
第四,少數職業道德教育實施者行為缺失。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示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任何教科書、說教、獎罰都無法替代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除了教師的學術水平外,道德水平同樣重要,正所謂“言教不如身教”。但少數教師的道德缺失行為,極大地侮辱了人民教師的形象,也嚴重削弱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五,傳統道德觀念的淪喪導致社會失范。當前普遍存在的社會失范直接導致教育失范,功利教育、不科學的教育政策、不完善的教育法制,太過單一教育的評價、應試教育、精英教育等畸形教育產物都可能導致職業道德教育最終被掩埋。
2.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一,社會環境造成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市場經濟導致社會上很多人把金錢奉為神靈,片面地將成功和幸福建立于物質之上,做事只以功利來判斷價值,個人利益高于一切。這些庸俗的功利主義思想對教育產生了眾多負面的影響,導致教育在已失范的社會面前顯得無能為力。
第二,教育產業化理念淡化了職業道德教育責任。教育產業化理念一度成為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所遵循的發展方式,殊不知這一理念將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方“凈土”庸俗化了,教育也隨波逐流追求利潤效益,只關注招生規模、學費收入、經濟效益,仿佛成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性企業。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職業道德教育自然是無人問津。
第三,職業道德教育方式單一。受我國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國內多數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都遵循著“倫理規矩”的模式,主要內容強調學生“知規、記規、遵規”,殊不知規矩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太過強調條條框框對學生而言反倒適得其反,激發了學生的叛逆心理,教學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更不可理解的是,少數高職院校將對職業規范的“記憶”和“復制”作為考量學生職業道德水準的唯一辦法,學生被迫記憶本該心領神會的東西,職業道德教育變成了職業教條記憶。
第四,職業道德教育缺乏師資力量。近年來國內高校的不斷擴招造成原有的師資力量已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各院校為迅速擴充師資隊伍往往從剛畢業的大學生中直接招聘,這些高校畢業生一畢業就進入講臺,未經過職業崗位實踐的鍛煉,即使能成為一名好的理論或實踐指導教師,卻無法充當一名合格的職業道德教育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職業道德教育者自身必須是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精神品質的引路人,同時也必須是經歷過職業崗位實踐鍛煉的擁有職業背景的技能大師。
三 基于職業道德教育現狀的建議
基于我國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借鑒國外職業道德教育好的經驗及做法,對如何更好地實施職業道德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1.加大職業道德教育力度
恩格斯指出:“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高職院校的專業是遵循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而設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不應是簡單的物質建設,還應包括文化和道德的建設。因此,職業道德教育應與專業技能教育同等對待。
2.創新職業道德教育方法
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為職業道德內容提供了基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支撐,高職院校應以此為指導,針對不同的行業特點從職業道德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獨立的、有規范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并摒棄傳統的灌輸方式,創新出適合職業道德教育特點的方法。
3.改良職業道德教育考核辦法
把職業道德因素納入學生成績中不宜以量化分數的形式,對職業道德教育教學效果的檢驗也不宜以單純的考試形式來進行,建立對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全面檢驗學生職業道德的修養水平,促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
4.加大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與理論教學相比,職業道德教學比較特殊,一來職業道德教學場所、內容、載體靈活多樣,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到教學過程的組織實施都具有靈活性和能動性。職業道德課程的任課教師應同時是理論教學或實踐教學的實施者,正因如此,職業道德師資隊伍的培養幾乎是對整個職教隊伍的師資培養,在強調理論和實踐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應同時對自身職業道德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5.充分利用好實訓這一最佳平臺
應抓住高職學生實訓環節幫助學生進行自身的職業規劃,通過在企業或類似企業環境下的熏陶,讓學生了解本企業(行業)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的學習或對反面人物、反面事例的反思,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6.倡導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是高職院校全面實現“面向崗位”教學的必要要求,在企業文化的氛圍中進行鍛煉,有利于提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崗位意識,縮短就業磨合期。
參考文獻
[1]許啟賢.職業道德[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3:20~21
[2]彭紅英.行知教育思想對職校學生實習教育的其實[J].職教通訊,2008(3):75~76
[3]秦斌.高等職業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較及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01)
[4]費偉.提高職教質量的幾點思考[J].職教論壇,2003(12)
[5]應金萍.工學結合與學生職業道德養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4)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