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美國經典成長小說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已被國內外眾多學者進行了深入挖掘和精辟論述,主人公哈克作為美國成長青年代表,其成長經歷了一個從“出走—考驗—迷茫—頓悟的過程”。然而任何人的成長與其所處的社會發展模式密不可分,因此,在小說《哈克》中,馬克吐溫利用哈克流浪的經歷揭示了眾多社會問題,也通過哈克的成長經歷生動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特別是殖民地時期的發展歷程,兩者有著很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
【關鍵詞】處女地的開發夢想和現實觀點和制度善行善報結伴同行
【中圖分類號】K7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22-02
一 引言
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曾被福克納譽為“美國文學之父”,其好友艾森豪威爾也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謂之為“美國文壇的林肯”。作為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作家的杰出代表,馬克吐溫的作品集幽默、詼諧、風趣及諷刺于一身,他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深刻揭示了當時的美國社會現狀及社會矛盾。
馬克吐溫一生著作較多,并大多廣為流傳。其中《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被公認為是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該小說對美國乃至全世界讀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及深刻的印象。正如海明威所說,該小說是“所有現代美國文學之源”。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向來備受文學批評家們的廣泛關注。勞里爾特·萊恩認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不僅是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而且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它具有史詩一般的結構,向讀者展示了世界性的主題。艾伯特·比奇洛·潘恩曾擔任過馬克吐溫的秘書,并撰寫或編著過六部關于馬克吐溫生活和著作的書籍,他說:“哈克貝利·費恩的故事是馬克吐溫創作的一部最純粹的小說類作品。”
正由于小說《哈克》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所以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都對該小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見解。其中很多學者認為小說《哈克》是美國經典成長題材小說,主人公哈克的成長經歷了一個從“出走—考驗—迷茫—頓悟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不論從何種角度看都和美國社會的發展過程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本文從哈克的成長經歷出發,結合個人成長經驗和社會發展經驗,進而揭示美國社會殖民地的經歷。
作為現實主義作家,描寫現實、真實事件是馬克吐溫藝術創作的特點。由于馬克吐溫在創作時把他的豐富的閱歷和扎實的歷史知識融于作品中,因此,讀他的作品,有如讀美國的發展史,亦是回顧美國人的形成史。在馬克吐溫筆下,哈克是美國人的代表,他的成長歷程正是美國人的成長歷程,他的成長經歷正是一部生動的美國殖民地經歷。
二 哈克的成長經歷和美國社會,特別是殖民地時期的美國社會的發展經歷有著相似性和共通性
1.夢想和現實——處女地的開發
小說中的哈克不滿足于被寡婦收養,被文明社會束縛和被父親虐待的現實,為尋找美好的生活而勇于開拓。為此,他制造被殺的假象,乘坐劃子沿密西西比河下游到了他心目中的樂土——杰克遜島,開始了他對處女地的開發。對于逃脫所謂文明社會的羈絆后的生活,哈克充滿信心,決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初到杰克遜島時,他對生活的美好夢想完全展示在讀者面前,“我是它的主人;可以說,它整個兒是我的;我要把它弄個一清二楚;”布耐特認為“這時的哈克認為他已經實現了他的目的,即用他的意志來統治這個島嶼,這是他的美國夢的體現。”而這樣的夢想不正是早期歐洲移民的夢想嗎?他們離開歐洲,探索新大陸,開發處女地,就是要尋找一塊土地來建立他們心中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世界。1620年11月中旬,“五月花”號乘客在北美海岸登陸,從此開始了美洲新大陸的探索。剛剛踏上北美海岸的乘客們“雙膝跪下,拜謝上蒼,感激上帝帶他們穿越那驚濤駭浪的萬頃海域,把他們從一切危險和苦難中拯救出來,使他們的雙腳得以再次踏在這堅實穩固的大地上。回到他們正常的生活環境中來。”由此可見,哈克的夢想就是早期歐洲移民的夢想,哈克對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的追求正是早期歐洲移民的生活追求,二者是一致的、相同的。
哈克為避開文明社會的束縛逃到杰克遜島這一情節是作者安排的一個非常點睛的情節。哈克希望回到他心中的凈土;早期歐洲移民希望踏上美洲大陸這片凈土;馬克吐溫心中也有一片凈土。他曾在信中談到他“渴望回到杰克遜島去過隱居生活,棄絕人世的無謂擾攘。我想人人都在某處有一個杰克遜島,每到身心倦乏時,便夢想起它來。”這一方凈土的存在是馬克吐溫現實主義寫作手法中的浪漫主義元素。他為每個人都安排了一方凈土來作為他們的心靈避難所。
然而,處女地的開發也并非完全如意,對哈克是如此,對美洲新大陸開拓者也是如此。當哈克在他的處女地上自由溜達時,踩在一堆還在冒煙的篝火灰燼上,他的心一下竄到嗓子眼里。馬克吐溫這樣寫到“我又偷偷走了一截路,再聽;這樣走一陣,聽一陣;碰到一個樹樁,就以為是人;踩斷一根枯枝,就好像有人把我喘的一口氣砍去了一半,我只剩下半口氣,而且還是小半口氣。”后來,由于裘迪斯·洛夫特斯太太的丈夫和另一個男人為了得到賞金到島上抓捕黑人吉姆,使得哈克不得不離開他的王國樂土。雖然哈克離開了他的樂土,但他心中一直也沒忘記這片樂土,在小說第三十四章,哈克對湯姆講他營救吉姆的計劃時透露出他對杰克遜島的眷戀和渴望。之后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辛酸苦樂的游歷經歷也同樣是對早期歐洲移民的殖民地開發歷程的生動反映。
馬克吐溫對哈克在開發處女地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甚至失敗的描寫反映了美洲新大陸拓荒者的殖民地開發歷程。對于美洲新大陸拓荒者來說,從未見過一個希望之鄉看來竟如此地前途黯淡:這里兇殘的野蠻人一看到他們卻要用箭射滿他們的胸肋,又何談其他!……這里的冬天嚴寒難熬,狂風暴雨時時襲來,在這種時候,到熟悉的地方去尚有危險,更不必說去探險一個陌生的海岸了。然而,盡管條件如此惡劣,拓荒者們卻在一個半世紀之內——甚至是在美國革命之前——把這個令人卻步的險惡環境變成了世界文明的地區之一。
由此不難看出,哈克的處女地開發經歷就是美洲新大陸拓荒者的殖民地開發歷程的一個縮影,盡管結局有所不同,其過程都歷經了重重磨難和挑戰。看哈克的夢想,就是看新大陸拓荒者的夢想;看哈克的逃亡游歷經歷,就可得知美洲新大陸拓荒者們艱辛的殖民地開發歷程。
2.觀點和制度——善行善報
小說中哈克的逃亡經歷主要分為兩個階段——河上和岸上。河上的游歷對于哈克來說是幸福快樂的階段,這同時也是小說中浪漫主義色彩的體現。而岸上的游歷對哈克來說是認識人性、體驗社會的階段,這是小說中現實主義的體現。這一浪漫和現實的寫作手法的應用形成了主題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
上岸后的哈克首先就被卷入了一場愚昧的家族世仇的紛爭中;隨后又陪著兩個騙子“國王”和“公爵”在幾個村鎮行走,看到他們在岸上利用人們的愚昧無知大肆行騙,聚斂錢財。在這段游歷經歷中,哈克看透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他痛恨“國王”和“公爵”所干的勾當,想要幫助那些被“國王”和“公爵”愚弄和欺騙的可憐人。并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人生價值觀,善行善報,惡行惡報。他的這一觀點在小說幾處情節中都得到體現:第二十七章中“國王”和“公爵”失去了他們從三個可憐的孤兒身上騙來的錢財,而三個姑娘也重新獲得了被騙走的財物。這一善惡觀在第三十三章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國王”和“公爵”為他們所做的惡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吉姆則由于他的善良獲得人們的尊重,并最終獲得自由,實現了他的夢想——成為一個自由人。這是哈克在逃亡過程中建立的觀念和制度,也是他用于判斷各種行為是非的準則。這是馬克吐溫通過哈克之口傳達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是馬克吐溫所極力倡導的社會價值觀念。
這樣的善惡觀其實與美國人在進行殖民地開發時所倡導并施行的價值觀是矛盾的。任何時代的善與惡都有其特定的風味。初登上美洲大陸的歐洲移民執政者們堅持的至善論(用善行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使得千百名無辜婦女和兒童遭到印第安人的殺戮。引用當時埃格蒙特伯爵的話“一旦新鮮感消逝,勞而無償,便無心積德”。由于當時貴格會派組織所倡導的行善積德之道害了佐治亞,因此行善積德在當時是不被看好和認同的觀念。當然,這是針對民族利益提出的善行惡報觀,而在同一民族內部,從來倡導的都是善行善報、惡行惡報的觀念。
3.游歷和探索——結伴同行
小說中哈克的游歷經歷不論是形式上還是本質上都體現了美洲新大陸拓荒者們在殖民地開發過程中的游歷過程。從形式上來看,哈克的游歷經歷從最初的一人只身探險、孤獨無聊到后來的吉姆相伴,二人情同父子,相依為命;再到后來的國王、公爵相伴,一路坑蒙拐騙,愚弄百姓;最后到湯姆出現,搞怪解救吉姆,這一路行程都有不同的人陪伴,而這些陪伴者們又都代表了美國的不同民眾。從人種上看,他們中有白人和黑人;從年齡上看,他們中有成人和小孩;從人品上看,他們中有好人和壞人。從出游的目的來看,哈克出游是因為不滿足所謂文明社會的約束和父親的虐待,決心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吉姆的出游是因為不甘心被賣到南方,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也為了獲得人身自由而做出的選擇;“國王”和“公爵”的出游也是為了追求幸福、多金的人生;而湯姆的出游則是為了滿足冒險、刺激的精神追求。這樣的游歷不論形式還是目的都正是美洲新大陸拓荒者們殖民地開發歷程的縮影。
丹尼爾筆下的美洲新大陸開拓者們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他說:這個新國家的新,大部分是從這些從海上向內地遷移的美國人中間產生出來的。大陸就像海岸一樣,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是一個未經開發而可供共同開發的地方。在大陸上旅行和海岸上旅行一樣,各種險情使人們結伴而行,相依為命,一路上結成了各種社群。西進的過客在行進的過程中不得不拋棄一些人和一些東西,最重要的是,他們無論如何必須前進,不斷地建立新的集體,而不等待上帝或政府為他們鋪平道路。
這些美國的西進過客是天地間的一種新人。在從前,哪里見到過那么多人持續不斷地行進于遼闊大陸的萬水千山之間?哪里見到過移民裝備著比當地居民先進得多的工具?哪里見到過有這么多人自愿地作單一方向的遷移?哪里見到過有這么多人不是為了征服,不是為了去改變人們的信仰,不是為了設防,甚至也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子孫去發現和建立社會,而向未為人知的遙遠地方遷移?
由此可見,哈克的游歷經歷充分體現了美國人在新大陸開發過程中的精神。他以及他的同伴們的出游不是為了征服,不是為了去改變人們的信仰,不是為了設防,也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幸福或是他們子孫的幸福而去發現和建立社會,為此而進行的向他們未知的遙遠地方所做的遷移。
三 結束語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所生存的社會,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是他所生存的社會價值觀的反映,任何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成長歷程都會受到他所生存的社會的影響和左右。馬克吐溫對此了如指掌,在他的小說中,我們找不到直接關于歷史,關于社會發展的描述;有的只是小人物的成長、奮斗、艱辛、成功和失敗。但正是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的細致描寫,馬克吐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社會,正如他在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所做的一樣,用一個流浪孩子的成長經歷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美國社會在殖民地時期的發展經歷,讓讀者在輕松、幽默、童趣的閱讀氛圍中深入了解美國社會現狀以及美國社會,特別是殖民地時期的美國社會的發展經歷。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勞里爾特·萊恩.《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為什么是一部偉大的小說[A].見:大學英語[Z].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55
[3]艾伯特·比奇洛·潘恩.馬克吐溫的自傳:塞繆爾·朗郝恩·克萊門斯的私人和文學生活[M].紐約:哈珀兄弟出版社,1992
[4]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Bennett Kravits. Reinventing the world and reinventing the self in Huck Finn. Papers on Language Literature. 40.1(Winter 2004): p3. From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
[6]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殖民地的經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7]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建國的經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