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高校形勢政策課程教學既有一般地區的共性,更具有民族生態的特殊性,需要深入分析和挖掘;而在形勢政策教學實踐中,其特色并未得到良好發揮且存在諸多不足。本文結合形勢政策課程性質及功能定位,嘗試提出優化民族地區高校形勢政策課程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民族地區課程特性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41-02
近幾十年來,隨著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民族地區教育整體上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全面貫徹實施不僅推動了民族地區公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也為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作為我國高校普遍設立的、又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形勢政策課程,一直以來,其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基本上是根據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與當前大學生的特點而設計的。這種教學設計及教學活動的展開是非常必要的,但面臨民族地區特殊的生態背景,要實現形勢政策課程作用的目標,就必須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民族地區及高校的各方面研究,全面深入把握民族地區高校的特性,使高校形勢政策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并推動其教學研究創新。
一 民族地區生態視野下高校形勢政策課程特性簡析
1.目標強復合性
教育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教書育人是學校和教師促進教育目標實現的主要途徑。盡管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功能有共性,但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取決于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狀況,并也會反過來對以上社會因素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觀說明了教育活動必須要遵循教育內在的規律,也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既考慮教育所處的社會各種客觀條件,也不能無視社會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只有那樣,教育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才能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從這個角度看,高校形勢政策作為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中普遍設立的一門課程,作為大學生學習和把握社會時代的形勢,正確認識社會及自身的課程,其教學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個課程的實際效果。科學清晰的教學目標,也是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前提。民族地區高校本質上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它要兼顧國家的要求和國際化的視野,承擔發展和繁榮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歷史使命,為民族地區培養更多的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具體來講,高校形勢政策課程目標選擇就要比一般地區高校考慮的更為復雜,尤其要考慮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活動是否能促進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各區域發展的現實的認識,是否促進大學生對民族地區的現實、時代發展的要求擁有歷史使命感和事業心,是否促進大學生成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在形勢政策課程目標設計時,民族高校就得考慮更多的民族地區發展所要求的目標,使各種目標及子目標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切實貫徹實施。
2.構成強民族性
由于歷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民族地區各層次教育處于我國教育發展相對落后狀態。從新中國建立以來,民族地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學科門類和辦學特色迥異的各種高校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在大學錄取和學生構成比例方面不僅體現了全國性,甚至不少學校在國際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方面也處于前沿陣列。但民族地區更突出的方面,廣大教育工作者通常忽視的方面,就是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生和從事教育的各種人才構成的多民族。漢族之外的其他不同民族數量及比例遠遠超過一般地區的高校。較強的民族特性,對學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別是在開展形勢政策課程教學活動中不能忽視具有民族多元性的教師和學生的特性,應正確認識這一多民族組成的情況,按照學生民族來源和生活背景的情況來有效開展課程教學,并使我國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主張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
3.文化強多樣性
大學是人類思想文化創造和傳播的主要場所,尤其是近代以來,大學推動人類思想文化的進步作用日益突出;反過來,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思想文化發展程度與其擁有的大學發展情況緊密相關。大學是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創造和傳播最為迅速的地方。好的大學必定是開放而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必定是多元共存并齊頭發展的。民族地區由于處于特殊的地理自然位置和歷史文化背景差異很大的環境里,自然無法避開各種民族文化對它的影響。多元民族文化、民族習慣和民族宗教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知識體系形成產生持久的影響,特別是以社會現象為主要內容的形勢政策會受到強烈的影響,呈現大學課堂多元文化的景象。
4.管理強自治性
大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態環境,是知識產生、傳播的前沿陣地,也是知識精英和潛在人才聚集的地方。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態,必然有特殊的組織管理方式。從現代組織發展和組織理論的演變看,相對一般的組織實體,大學應走在開放性強、自主性高、層級少、授權程度高的組織變革的前沿,這也是大學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民族地區高校不僅應該具有一般地區高校管理的自主性,而且,由于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區政府和人民在管理和安排地方事務方面享有很多的自治權。這些自治權在教育管理和運行中也要貫徹實施,使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的各項教育權利得到有效的保障。為此,作為民族自治地區的教育領域,自治性是一般地區高校無法比擬的,形勢政策課程設計和教學也能體現出來。
二 民族地區高校形勢政策課程問題及成因
1.教學目標籠統
科學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教學目標對日常的教學起著方向的指引作用。形勢政策課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處于特殊地位的一門課程,其方向性更為突出。但是,不少教師和學生對形勢政策地位和功能認識不夠,滿足于大學生認識社會宏觀層面來進行教學,有的只停留在基本教學任務和學業學分完成的層次上,這些認識是片面且膚淺的。其中主要原因既有社會、政治、文化等對高校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有高校老師教學認識的因素,以及學生對形勢政策課程的作用與自己的關系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導致為教學而教學,為學習而學習;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學內容偏頗
教學目標的達成,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支持,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載體。教學內容從根本上制約著教學效果。目前很多大學形勢政策課程,由于不少師生對該課程缺乏正確的定位,造成一定程度上簡單應付或僅限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不注重教學前的準備、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學總結。現在一些學校形勢政策課程教學內容呈現千篇一律的局面,這種現狀在民族地區高校也隨處可見,雖然有些課堂專題會涉及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但是對民族地區的地方特色的挖掘還遠遠不夠。
3.教學方法單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是工具或方法的選擇對事情的完成至關重要,甚至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事情的成敗。在信息爆炸和競爭不斷升級的當今時代,事務的完成,方法或工具都處于前所未有的地位。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規定的方向、教學內容是實現目標的基礎,而教學方法是實現目標的技術、手段及途徑。而在目前的教學中,不僅一般課程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多問題,形勢課程教學更存在問題,基本上是一般方法的簡單移植,甚至比一般課程更輕視教學方法的運用。滿堂灌,單向傳播,理論深度缺乏及相關資料的簡單羅列,成為不少形勢政策課堂的主要方法。民族地區高等學校本來教育水平就與其他地區存在差距,在具體教育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新任務更為緊迫。
4.教學效果欠佳
教學是一種復雜形式的智力活動,任何一個環節或細節都會對教學整體效果產生影響。良好的教學對老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學效果在課程教學中是衡量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由于形勢政策課程教學存在以上種種原因,又無法滿足民族地區特殊的教學目標要求,因此,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 優化民族地區高校形勢政策課程的途徑
1.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實現世情、國情和地情教育統一
教育目標多元化,既是教學的挑戰,也是教學創新的動力。形勢政策課程具有時代演變性、社會復雜性、主題廣泛性、政治性、文化性及知識性等特性,意味著此課程承載著比一般課程更多、更高的使命。在教學實踐中,要全面考慮各種目標,并按照目標的性質和地位來進行區分與合并,使各種目標最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整體的優化效果。由于民族地區的戰略發展位置和地緣位置的重要性,形勢政策課程對民族地區高校教學的要求,不僅要把民族地區的地情和認識世界、了解國家社會充分結合起來,還要把民族地區發展的情況和各種挑戰放在課程教學的更重要的位置,使形勢政策課程成為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器。
2.重視教學任務,實現課程功能優化
目前形勢政策存在諸多問題,除了客觀不利的社會因素外,主要在于學校組織管理、教師教育教學、學生學習理解等方面。要使形勢政策課程發揮良好的教育教學功能,前提是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對形勢政策課程給予重視,提高各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個人發展、教師職業發展和學校教育發展及社會其他發展充分結合。也只有站在培養民族地區人才、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人類前進的高度上,才能有效履行該課教學任務,實現其功能的優化。
3.提高自主權,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教學是一種人際間的知識技能、情感心理和行動意志多方面互動的活動。好的教學,既能增加人的知識、提高人的技能,又能培養人的良好心理、高尚的情操,還能增強人的行為意志的力量。從字面分析看,教學是教與學的兩個不同活動,其中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目標取向;從過程來看,是兩種主體、兩種活動、不同目標緊密的結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而要實現這種效果,必須改變教師被動應對教學的局面,也必須改變學生被動聽課機械反應的局面。教和學的自主性及關系如何,直接關系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
4.加強教學研究,實現課程教學不斷創新
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形勢政策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理論基礎和應用轉化能力不足,進而忽視對形勢政策的教學研究。這種認識導致形勢政策課程成為流于形式的課程安排,難以實現形勢政策課程應具有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意義。不正確的認識和不認真的態度,忽視了對形勢政策的教學研究,降低了教師教育教學的水平,限制了學生在形勢政策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事物的發展始于事物內部的變化,當事物變化呈現出前進的、上升的狀態時,就是事物的發展,而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對事物以往的突破或否定,也就是創新。同樣,形勢政策教學要實現發展,有賴于教學研究的創新。
總之,從形勢政策的性質、地位和特點來說,加強教學研究,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十分緊迫的。
參考文獻
[1]葉銳.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2011(3)
[2]張錄平.馬克思主義形勢政策觀的基本內涵和根本要求[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
[3]舒毅彪、朱慶躍.對大學生形勢政策課主體間性教育模式構建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
[4]徐建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