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將大學生課外活動課程化,是我們研究“綜觀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針對傳統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中,存在學生活動隨機性強、缺乏計劃性、活動目的不明確、專業特色不凸顯、學生參與面不廣等特點,提出了“活動課程化”的綜觀人才培養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活動活動課程化綜觀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59-02
大學生活動是高校搭建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重要平臺,是學生進行素質拓展的資源依托,是課內教學的重要補充和拓展,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但在傳統的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中,學生的活動內容比較單一,同時也存在活動的隨機性強、目的不明確、專業特色不凸顯、學生參與面不廣等問題。因此,學生活動課程化,是我們研究綜觀人才培養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的重點。
一 傳統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
1.傳統大學生課外活動的內容
傳統的大學生課外活動是指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規定之外,利用課余時間或節假日,根據自愿參加的原則在校內外所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基本內容有幾個方面:一是勤工助學活動,這是大學生在保證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的有酬勞動,它不僅能夠使大學生得到一些經濟收入,貼補學習和生活的一些費用,而且能夠促進課堂學習和各種能力的培養。二是思想教育活動,例如一些專題的班會、論壇,以及“三下鄉”活動等,都是對大學生思想進行教育的好方式。三是社會調查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到工廠、農村、學校、商店、農貿市場、醫院、科研單位以及家庭和街道調查研究,這是大學生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四是文娛、體育活動,大學生年輕好動,不喜歡書呆子式的學習,在課余,還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參加文娛、體育活動。
2.傳統大學生課外活動的欠缺
傳統的大學生課外活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但由于其管理不到位,存在種種問題。
第一,缺乏計劃性,規劃組織不完備。大學生活動作為貫徹和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大學生自主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對個人、學校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應該把它納入學校教育的總體規劃之中,使之體系化、規范化。但是目前的大學生活動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其中大部分還處于無組織或半組織的狀態,即使事先做過組織安排的,也匆匆操作,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效果。
第二,活動目的不明確。大學生活動的目的性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活動所表現出的目的也不同。例如社團活動、黨團組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活動、文體活動等,每一類型的活動都有其目的性,有些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些是為了增強體質,有些是為了提高藝術修養和陶冶情操,有些是為了了解社會民情為未來就業打好基礎。目前,有些學生為了追隨大流去參加學生社團,在里面待了一段時間,覺得組織活動太辛苦就選擇退出。所以明確活動的目的非常重要,參加活動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有什么幫助,是大學生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三,教師指導不夠。大學生活動的重要資源之一就是教師,擁有高水平的教師指導才能辦成高質量的大學生活動。但由于目前大學教師自身壓力很大,要教學、科研兩不誤,還要兼顧家庭,使得教師很難有剩余時間給予學生做活動指導。
第四,專業特色不夠凸顯。目前的大學生活動,除了極少數之外,大部分的活動專業特色不凸顯,基本還集中在以消遣娛樂為主的文體活動上。這樣的大學生活動的開展對學校、對社會都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離我們的培養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五,學生參與面不廣。盡管大學生活動豐富多彩,也引起了眾多大學生的關注和興趣,但是基于傳統的“精英活動”的組織模式,使得參與的大學生人數有限。直接導致原來就擁有較多機會的優秀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原來就默默無聞的普通學生距離機遇和資源越來越遠,其實質是忽略了普通學生的成才需求。
二 綜觀人才培養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
綜觀人才培養大學生活動教育模式,其核心的內容就是將大學生課外活動課程化,即“活動課程”的綜觀教育模式,指改變傳統的灌輸和監管的教育方式,將一個個的學生活動進行項目管理,進行企業化的運作,達到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種活動教育模式。
1.“活動課程”的界定
活動課程論的發展,從思想上要追溯到盧梭,在19世紀后半期的“新學校”運動中出現這種實驗和實踐,到了杜威著作里,就形成一套理論,它既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又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與學科課程相比較,在總體上都服從于課程目標,二者都是學校課程結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由此我們理解活動課程必須認識到它涵蓋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性質:(1)活動課程必須是一種課程,具有課程的本質;(2)活動課程的結構成分必須是活動,必然由活動項目、方式等組成;(3)活動課程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更強調學生主體性情意等的協調發展;(4)突出課程實施過程的交往性,注重學生的自我組織和相互之間的啟發;(5)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相輔相成,它們不是絕對分開,而是相互補充。
大學活動課程的設立,是大學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和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活動課程,學科課程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大學課程的整體價值就難以實現。大學活動課程實施既是知識與社會準則的內化過程,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它有利于促進個體社會化。根據綜觀人才培養模式對“活動課程”的界定:它是以培養和發展經濟管理本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實踐項目和特定活動方式組成的一種課程形態。
2.“活動課程”的內涵
第一,本文中的活動課程是指經濟管理本科大學生的“活動課程”,不同專業(如英語、中文等)的實踐項目與活動方式不同。
第二,活動課程的形態指的是“課外”的實踐項目和活動方式,它不是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和科研性的活動。
第三,活動課程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其中綜合素質的培養與發展包括專業知識的運用、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的訓練、心理素質、人際關系能力、適應能力的提高等。
3.“活動課程”的形式
大學生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從活動的開設主體而言,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學校為主體的活動課程。每個高校每學期都會開設多種形式的活動,有學術研究類的,如各種學術講座、論壇等,有娛樂競賽類的,如各種文體活動,有參觀、實踐類的,如各種實習見習,校際交流、假期社會實踐等;第二類是以個別老師為主體的活動課程。通常以申報、完成科研項目為主要形式,近幾年各種級別的項目特別多,其中有很多項目可以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第三類也是最主要的活動課程,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行組織、開設的活動。
4.“活動課程”的價值
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課程建設的新進展,活動課程以嶄新的操作理念重塑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內涵,在超越傳統的教育模式、構建體現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方面彰顯出巨大的價值。
第一,豐富了課程內涵,重建新的課程觀。高校用課程的管理理念把松散的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加以規范,豐富了課程內容。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課程不再是控制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彌合了個體與課程之間的斷裂,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第二,豐富了教學內容,重建新的師生觀。首先在活動課程的視野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師生在生活中通過交往共同建構意義的活動。這意味著教學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以精神交流和意義創生為主要目的的生活;意味著教學要建立起師生之間以對話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溝通,強化學生與教師的主體角色,建立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教學方式。其次,教學恢復了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隔膜,使之以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
第三,豐富了教育教學的作用,重建新的教育教學觀。活動課程還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傳統學習觀秉承主客分離的知識觀,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心靈對固定的外部實體的確切把握,而這種把握的最好途徑是準確、完整地復述指定教材中的知識,于是教育中的接受學習和記誦之策大行其道,學習因而成為單純的認知行為,成為封閉的個體行為。活動課程打破知識的“霸權性”,使學生個體的理解、想象和創造得到確認。
5.“活動課程”的綜觀教育模式
第一,“活動項目——企業化運作——學生自主管理”。它是活動課程教育教學穩定的形式及程序,它不同于傳統的灌輸、監管方式。學生活動由教師進行指導,學生自主策劃實施。單項活動實行項目管理,綜合性活動則模擬企業運作。每一個活動我們都爭取做到立項,成立項目小組,崗位到人,職責明確,采用過程管理和表格式管理,做到每項活動事前有計劃,事中有追蹤,事后有反饋,總結經驗,將各項工作流程固定下來。
第二,理論依據。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檢驗和發展真理,它是該教育理論在學生活動課程中的體現和運用。
第三,它也是“生本開放式研究型”綜觀教學方法在學生活動課程中的體現、實施。它又充分體現了活動課程的界定、內容、價值。
參考文獻
[1]秦艷峰.大學生課外活動的SWOT分析及對策[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1~45
[2]傅進軍.大學生活動論——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課外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劉創.大學活動課程目標、特點及價值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0(6):70~73
[4]湯家鳳.高等學校活動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踐[J].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2):85~88
[5]李曉峰.簡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2):115~118
[6]鄒艷平.對大學生活動課程化的實踐與思考[J].管理觀察,2011(7):142~143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