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教育制度里,教師對自身教學技能的運用,關系著教學質量,并間接影響著學校的創造性思維人才培養工作。為此,許多學者不斷地對教學技能進行探討,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論。然而,對教師教學技能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可能問題與解決之道進行深度思考,對相關研究進行補充,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參考,仍是一項必須持續進行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教學技能聆聽技巧教學演示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64-02
一 反思教學技能的必要性
教學技能,是指教師把自身擁有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實踐而形成的一種教學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教學技能的理論與實踐,它是教師們豐富教學經驗的高度概括,又是在概括經驗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套理論。有教學技能理論的支撐,教師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反之,通過對大量教師教學技能實踐的總結,教學技能理論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教育質量是改革的重點之一,而教師教學技能的運用是否適當,又對教育質量起到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對現有教師在運用教學技能過程中的可能問題與解決之道進行深度思考,對我國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二 教學技能的運用
1.課堂傾聽技巧的運用
在課堂里,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兩個主體間的對話構成了教學活動的重要部分。而課堂傾聽,指的是在這樣一個對話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信息反饋的一定掌握與回應。許多研究對教師的課堂傾聽技巧做了深度探討,指出了教師在傾聽學生反饋時,以啟發或追問、誘導和鼓勵的方式,并盡可能根據平等原則來讓每位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加強或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可見,教師對傾聽技巧的掌握,決定著教學質量與學生思維能力水平的高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課堂里,通常是相對固定的某一群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最為積極,少部分學生積極性則相對低落。究其原因,有的學生對課程內容本身的興趣不高,有的學生則是因為性格較為內向而不愿主動發言,或者是思維創造性尚未被積極調動起來。在課堂中,這些學生作為少數群體而經常被教師忽視,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斷降低,甚至會由此挫傷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自信心,進而影響到越來越多的課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作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場所,教師應對這種情況主動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盡可能給予少數積極性較低學生較為合理的表達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避免這部分學生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掉隊。一個可行的方法是以平等原則來運用傾聽技巧,教師在提問之后除了積極鼓勵學生們主動參與問題的回答和討論外,也要考慮到有些學生參與度或積極性較低,或者性格較為內向,必須給他們一定的話語權以展示自己。在時間允許和問題難度適當的情形下,教師不妨采取點名的方式,讓一位或幾位活躍性較低的學生對提問進行回答,然后再以舉手或點名的方式讓高參與度的學生參與進來,提出其他補充意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傾聽技巧對所有同學的回答做出總結或點評,最后引導出針對所提問題的客觀答案,鞏固傾聽技巧的成果。這樣一種基于平等原則和鞏固手段的傾聽技巧,既不會剝奪積極性較高的學生的參與機會,而且還促使性格內向而不愿發言,或者對課程內容沒有較高興趣的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如果課堂時間條件允許,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參與度較低但已發言的學生給予積極評價,以鼓勵與肯定的語言來表示對他們積極參與的認同。如此,這些學生將可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性格內向或思維積極性尚未被調動的學生群體對點名回答提問的恐懼或抗拒心態將有所降低,探索的精神與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得以加強。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及學生創造性思維整體得到加強的教學環境中,將有更大的空間讓各式各樣的思想火花碰撞,創造性的觀點將有更大的機會得以從中涌出。
在我國教育資源極度稀缺的社會背景下,教師以平等原則來作為自身傾聽技巧的輔助,并以鼓勵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的熱情,不但可減少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還可促使我國教育體制更符合平等的規律,形成一種健康而活躍的探索風氣,從而加速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進程。從這一點來說,如何更好地以平等原則來強化傾聽技巧的教學效果,值得高校教師進一步深入思考與掌握。
2.關于多媒體教材的使用頻率與效果強化手段
在現今的高等教育里,多媒體在教學演示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少教師把視頻、音樂等多媒體作為教材,從而將教學內容更生動地展示。根據心理學的統計,人們對信息的接受,有7%來自于文字,38%來自于有聲語言,55%來自于面部表情。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多媒體的滲透,教學內容以一種更活潑生動的形態呈現出來,進而對學生思維形成激勵,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相對于傳統的口頭傳授與板書,多媒體更廣泛地結合了視覺和聽覺,為學生直接觸及教學內容的核心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多媒體教材的運用絕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尤其是在教師頻繁地使用大量簡短視頻來闡述教學內容時,反而會產生更多弊大于利的結果。因為在頻繁播放視頻的過程中,學生正通過視頻而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資訊,思維進入到一種活躍的狀態,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和觀點,有的甚至可能偏離課堂正在講解的主題;若教師在播放視頻前沒有對學生明確觀看視頻的目的和主題,學生們更難以有效地在觀看過程中集中思維,抓住教學內容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若教師根據視頻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那么這些思維處于發散狀態的學生便較難將思想重心迅速轉移回中心題目上而做出正確的回應,也無法完全參與到師生的教學互動中。若是教師的提問是開放性的,在學生提供答案后就立即播放下一段視頻,將使得這種問題更為嚴重,教學演示難以達到提升教學效率或質量的目標。
因此,要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應從兩方面著手。首先,必須認識到,多媒體不是教學演示過程中的主要工具,而僅僅是傳統教材的一種輔助,因此必須考慮到它的使用頻率。多媒體的播放頻率如果適當,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作為一種輔助教材,學生可以在有效時間內對教學內容進行高效率的思考,許多有創造力的想法將可能迸發。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工作才算是邁出了第一步。其次,必須以板書呈現出教學內容的重點或難點。在教學演示過程中,視頻確實要比板書更快速地傳遞資訊,但是,板書卻有一個任何教學演示手段所沒有的優勢,就是對教學內容予以直接而又簡明、重點突出的視覺化的效果。如果教師在應用多媒體前,先以板書標示教學內容的重點或難點,那么便可以促使學生在板書與多媒體兩者的交叉影響下,把思維高度集中在當下的教學重點上而不至于過度發散,確保多媒體運用的教學效果。
三 反思教師教學技能的意義
通過以上對教師的教學技能傾聽技巧與多媒體應用的反思,如何更靈活地運用傾聽技巧,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以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值得當前我國的教師去作深入思考,并提出不斷完善的各種想法或觀點。尤其是高校教師,對這個課題的思考更是責無旁貸。西方學者紐曼(John Newman)一再強調在大學這種學習普遍知識的場所,教師應該訓練學生形成一種理性思維習慣,正是從高校教師應具備并高度發揮教學技能的角度來說的。從西方大學史來看,西方一流大學不僅注重教授們的研究能力,更嚴格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可以互動性地討論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更能通過平等的討論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激發出各種靈感,甚至形成學術團隊。這樣一種探索科學的精神與團體,正是大學科研能力生生不息的根本。西方大學的領先地位表明,在我國不斷改革教育的過程中,研究者與教師群體仍需積極反思、探索與完善教師教學技能,并將其具體實踐在高校課堂之中,以落實創造性人才培養的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郭永峰、徐來祥.論教師的課堂傾聽技能[J].教學與管理,2011(33):27~29
[2]孫菊如等.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