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被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性思維。這一理論為學習和教學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對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極具啟發意義。
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涵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學生自我建構意義的過程,認為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結果、學習方法,而且還是了解世界的方式。這一理論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知識、學生和教學,給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一種新的參照。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而且,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根據這種觀點,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因為經過篩選與提煉的知識不可能把現實具體而復雜的背景涵蓋進去。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3.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簡單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這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調整。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習者共同體中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二 軍事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的困境
軍事基礎理論課程是軍事院校的主干課程,課程開設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未來軍官的素質,即軍官專業化的水平。但軍事院校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現狀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
1.教員教學觀念落后,忽視學員學習的主體性
目前,許多教員基于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學習理念,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教員的主導作用,便于教員組織、監控和管理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便于師生面對面的認知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統的軍事理論知識的傳授,但由于課堂完全由教員來主導和控制,學員的認知主體作用被忽視,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壓制,學習能力、創造精神的培養受到限制,導致學員無法利用已有的經驗去建構軍事理論與實踐知識。
2.學員課程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些學員缺乏對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理解,因而沒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學習動力不足。因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學習目標不是從外部由他人制定的,而是形成于學習過程的內部,由學習者自己制定的。如果學員缺乏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他們就不可能成為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學員應在教員的幫助下,發展自己控制學習過程的能力。在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很多教員沒有意識到指導學員明確學習目標的重要性,導致學員學習動力不足。
3.課程體系僵化陳舊,缺乏生成性
建構在知識客觀主義基礎上的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課程體系陳舊僵化,過分強調間接經驗的學習和掌握。課程的設置是封閉式的,缺少發散性和開放性,并且過分注重基本理論的介紹,把知識看成是純客觀的、一成不變的,忽視知識的生成性,因而使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材缺乏啟發性、可讀性,沒有生長點,沒有提供多種學習可能性供學員選擇,因而無法激發學員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4.教學過程情境缺失,教育資源單一
目前在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員是在情境缺失的狀況下學習,他們沒有更多的對戰爭環境、軍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軍事實踐的了解,缺少實踐機會,學習過程中缺乏“認知沖突”,只能是機械記憶書本上的理論,而無法進行知識建構。學員如果能在復雜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就會對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深入探究的動力。
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軍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軍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傳統教學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使教學的中心由教師向學生轉移。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首先要使學員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給予學員解決問題的自主權。學員不僅應確定所要學的問題,而且必須對問題解決的過程擁有自主權,教員應該刺激學員的思維,使他們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激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傳統的教學計劃特別強調學習目標,但學員通常并不接受這些目標,而只是關心能否通過考試。因而,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與學員學習的目標相符合。我們可以從學員那里獲得問題,并用這些問題作為學習活動的推動力,教員確定的問題應該使學員感到就是他們本人的問題,從而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結合軍事理論或實踐設計真實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情境。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常活動或實踐。這些接近生活真實的、復雜的任務整合了多重的內容或技能,它們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也有助于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意義。因此,結合學員的興趣讓他們選擇當代社會中的軍事問題進行探究,才會有利于他們軍事理論與實踐知識的積極建構。
再次,教員應成為學員學習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指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單純的教授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也要求教師的教學主體理念發生變化,即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組織者、促進者、幫助者。建構主義注重知識的生成性,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因此,在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中,教員就應當特別注意引導學員通過交流,自己來解決軍事理論與實踐的相關問題。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軍事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范式
目前,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形成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認知學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隨機訪取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拋錨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并通過鑲嵌式教學以及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并達到目標的全過程”。這種教學要求創設有趣的、真實的情境以鼓勵學習者積極地進行知識建構。學徒式是一種“做中學”的最早形式,這種置于真實情境中的任務,提供了學習的有組織的和統一的作用和目的。“認知學徒制”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脫離現實生活的教學。隨機訪取教學使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這就是隨機訪取教學。
這些模式都強調教學的情境性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在軍事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中,目前比較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就是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強調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通過引導學員質疑、調查、實踐和參與,培養學員的問題意識,讓學員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性教學主要是以問題為載體設計實施,注重知識的生成性,是師生共同構建知識和經驗的過程;研究性教學在內容、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注重情境性和實踐性,較充分地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思想。這種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員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性,強調學員在意義建構中的主動性,因而有利于學員自主學習意識的養成,發揮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改變學員被動學習的現狀。
參考文獻
[1]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2]蘇華.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6)
[3]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4]鄒艷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根源與邏輯起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2(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