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來源于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和生活的實踐,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感,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更是一種精神狀態。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活動,而且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學校素質教育的靈魂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江澤民總書記提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擯棄舊的教學思想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探求創新教育的方法及運用。這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容回避且亟待應答的現實課題。
一 創設情境,激發情趣,喚起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在作文教學中,首先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想創新。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能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
在作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情趣,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情趣是促使大腦思維指揮神經互動、連動的興奮區域,它會使人在快樂中忘記疲勞,自由地發揮,奇妙地創造,使人置身于一種忘我的境地,人若處于這樣的境地,還怕寫不出妙趣橫生的作文來?如習作《我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時,課前,教師先選擇一只漂亮的大公雞,對它的外形、動作、神態特點以及怎樣打鳴、吃食、打架等生活習性進行錄像、偷拍,然后進行生動形象的解說。上課時,教師先隱而不露,讓學生用彩色畫筆畫出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讓他們沉浸在對動物世界的想象之中,調動內心的情感。然后教師以提示的口氣詢問:“生活中,老師經常看見有的同學會因某種動物的有趣可愛而破涕為笑,轉怒為喜,也會因某種動物的不幸傷殘或死亡嚎哭不止或舉行隆重的‘葬禮’,你有過這種經歷嗎?能簡單說說原因和經過嗎?”喜愛動物是孩子的天性,這樣一問無疑打開了孩子情感的閘門,自然流露出他們的悲喜之情。然后借情入境,情境交融,觀看錄像中活靈活現的大公雞,便懷有一種盎然情趣,激發了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一“吐”為快的寫作欲望隨之產生。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郊游、參觀活動、有趣的小實驗、精彩的節目表演等都是創設情境,激發情趣,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手段,只要運用恰當,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 沖破局限,放開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指敏銳地把握機會,敢于付諸探索行為的精神態度。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智力活動過程,它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克服畏難心理,有敢于創新的勇氣。沖破局限,放開思維,進行開放式作文,淡化作文技巧和形式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
小學階段的寫作一般要求寫記敘文,內容大部分是寫實的,較難,也較單一。應沖破局限,變單一式作文為開放式作文,進行多種體裁的訓練。如,習作《小木船》時,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這次作文,你想用哪種文體去寫?準備寫些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想寫記敘文,記敘與小木船有關的人和事。”有的學生說:“我想寫說明文,介紹小木船的來歷、外形、結構、用途。”也有的學生說:“我想寫童話,告訴大家小木船在動物王國的經歷。”……這樣“多路出擊”,激起學生的創造意識。
另外,寫作文要進行必要的技巧性訓練,但不能過分強求。有的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大講作文技巧,甚至硬性規定該怎樣寫。這樣強人所難,使學生思維受到束縛,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小學作文應改變作文技巧和形式上的要求,以減少難度,保留個性,讓他們放開思維,用他們“自己的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習作《我愛家鄉的_____》(寫家鄉的某特產)時,教師先讓學生抓住題眼“愛”字,從情入手,回憶自己所喜愛的家鄉某一特產。然后以《我愛家鄉的桃形李》進行習作指導,讓學生著重體會老師對桃形李的樹干、花、果實、果肉的內在感情,從而感悟老師運用想象、擬人、夸張、比喻等人格化語言的真實用意來抒發對桃形李的喜愛之情。這樣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寫作,比單純地講方法、技巧、重形式要省時有效得多,并且沒用固定的框架去束縛學生的思維。結果學生都敢寫、樂寫,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三 順應心理,乘勢疏導,激發創新欲望
每到作文時,不少學生犯愁:一是不懂得寫什么,內容難;二是不知道如何寫,表達難。的確,把小學生領進作文的門檻并非易事,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能見效。一個教師在為三年級學生上第一節作文指導課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
同學們,寫文章說穿了就是用筆說話,你們說用嘴說話難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難!”)那么同樣把要說的話用筆寫下來也不難。另外,作文和說話比起來,還具有容易的一面呢!俗話說: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沒法收回來。而作文就不同了,可以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從這點上看,作文不是比說話更容易了嗎?
這段導語,教師順應學生的心理,乘勢導入,成功地將“作文并不難”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從而化解學生作文前的畏難情緒,寥寥數語,頗具匠心。
四 注重觀察,豐富想象,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培養以多向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每個學生都有創造潛力,作文教學中應運用正確方法把學生的創造潛力挖掘出來,并使之得以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喚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上趁熱打鐵,注重學生觀察力、想象力的培養與多角度創新選材的指導,提高創新能力。
學生從小就具有強烈的接觸物體、探究物體的本能與需要,這種本能與需要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種需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觀察是思維的“觸角”,只有在觀察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在觀察時應指導學生講究觀察方法和順序,并把觀察和思考結合起來。如,寫《校園的春天》一文時,我帶領學生到操場,找好角度,讓學生按照方位順序進行觀察。邊觀察邊引導學生:“校園春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們踴躍回答。進一步啟發:“學校是由環境和人兩部分組成的,春天,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老師和同學們是怎樣學習和工作的呢?”這樣,學生的文章除了筆下描繪校園春天的美麗之外,還情不自禁地對“花朵”的茁壯成長、“園丁”的辛勤耕耘進行了贊美。在觀察、描寫角度上也各不相同,有的從環境入手,有的另辟蹊徑,從觀察師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寫同學們洋溢著春意的笑臉,再寫整潔的環境、和煦的春風及隨風飄揚的花香,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的贊美、喜愛之情。
想象力是人的智慧、知識、愿望、追求的延伸與拓展,有想象力才會有創造力,一切創新活動都是從創新性的想象開始的。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開啟思維之窗,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如,寫《冬雪》一文時,我在組織學生賞雪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想象:“是誰撒下這飄舞的雪花?在這飛雪飄揚的時刻你仿佛進入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而我們又在雪地上創造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與大自然的溝通過程中,他們想象的創造性迅速提高,他們筆下的大自然也因此有了靈性。同學們在作文中紛紛寫道:“冬爺爺知道我們盼冬心切,今天一場大雪從天而降。”“潔白的雪花是冬爺爺送給我們的禮物。”“好一個冰雕雪塑的銀色世界!”……我班一位女同學描寫從樓上看到潔白的地面上跑著身穿五顏六色羽絨服的同學們,寫得十分精彩——“同學們是大地上的五彩云”。多么生動的描繪呀!是想象給了他們如此美妙的靈感。呈現在教師面前的作文,就不再是單純的一張張紙、一個個字,而是一道道充滿活力,情景交融,各具特色的美麗風景。
另外,在觀察、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選材也是在作文教學中培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創新選材體現在所選材料新穎獨特、不落俗套等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創新選材,堅持“人取我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寫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筆下俱無的新穎、獨到之處。如,習作《我的爸爸》時,教師適時加以啟發引導:“這次作文,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選材?每個角度各自又可以寫哪些內容?”學生回答后,師生共歸納:(1)從性格角度選材,可寫“我的爸爸沉默寡言”“我的爸爸很幽默”等。(2)從才能角度選材,可寫“我的爸爸見義勇為”“我的爸爸很正直”等。(3)從家庭和社會作用角度選材,可寫“爸爸是我家的頂梁柱”“爸爸是公司的領頭人”“爸爸又上崗了”,等等。這樣,學生的作文自然就百花齊放,避免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現象。
只要學生善于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沖破定勢思維的束縛,從多角度創新選材,他們的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五 輸入信息,開掘源泉,增強創新動力
要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情有趣,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開掘作文內容的源泉。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童年趣事》(五年級下第二單元)時,是這樣啟發學生的:現在我們是五年級學生了,一年后我們就要升入中學,童年生活也很快就要和我們告別了,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值得回憶的。舊社會的孩子常常說“苦難的童年”“我們沒有童年”,現在我們都說“金色的童年”“幸福的童年”,這說明童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許多偉大的人物、英雄、著名作家也常常寫些文章回憶童年。如果我們現在把歡樂美好的童年寫下來,長大后,再讀這篇文章,就會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天我們就來寫童年好嗎?(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主動來寫)童年有很多有趣的事,那我們就從許許多多有趣的事里挑一件來寫。
小學生覺得寫這樣的作文比較困難,往往是打不開思路或思路不暢,即使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也感到無話可說或不知從何說起。教師指導正是把握了這些,所以在設計導語時多方面啟發、誘發兒童對童年的眷戀,幫助他們開啟記憶的閘門,從而激起表達的愿望。
作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及其運用多種多樣,遠不止上述的這些方面。只有老師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才能為實施創新教育,構建創新的教法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用教師創造性的教,喚起學生創造性的學,用教師創造性的思維方法鍛煉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教與學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學生才會有標新立異的沖動,才會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