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寫作難,不是學生身邊缺少材料,而是缺少觀察、缺少發現,而作文教學如果在學生沒有寫作材料的基礎上去談謀篇布局、表情達意,就顯得毫無意義。所以,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讓他們覺得有話可說,仍是作文教學的起點。
一 教師引路,打破“熟視無睹”
葉圣陶先生在《未厭居習作》一書中曾寫道:“今天和昨天相仿佛,明天又和今天差不多,如果寫無非刻板之字……”可見,人們如果對周圍的事物過于熟悉,就容易熟視無睹,而要打破這種熟視無睹,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
一次我讓三年級學生去觀察校園一角,然后,讓學生以《校園一角》為題作文,由于忽視了觀察指導,學生雖然天天在校園里活動,但觀而不察,說“這個角落有什么好寫的”。只是籠統地寫“校園的一角有一個小花壇,里面種了月季、美人蕉、鐵樹、一串紅……小花壇旁有兩棵雪松”,單調而乏味。
于是我決定親自帶學生去觀察,及時進行觀察指導,我要讓學生明白,對于自認為很熟悉的事物,其實有許多方面、許多細節、許多情況下的不同表現,自己都是不了解的,這些都是值得觀察的。于是我帶著他們早晨看朝陽霧氣、嗅一嗅晨風氣息、摸一摸美人蕉嬌嫩的花瓣;中午在雪松下歇涼,觀察怒放的月季;傍晚,賞一賞斜陽映照下的一串紅分外艷麗……在觀察時,我不時與學生進行交流,交給學生觀察的任務,選擇觀察的角度,運用多種感官觀察,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提高了觀察的效果,發現了許多以前沒發現的東西。然后我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則,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之余,做個觀察的有心人,空余時間到校園一角多看看、多想想,看誰能看出新內容,幾天后,召集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所得。同學們發言踴躍,有的看到了蜜蜂在月季上采蜜,有的發現一串紅開花是節節高的……于是,我因勢利導,稍加指點,一般學生都能寫得生動具體,有景有情。其中我班閭××寫的《我愛校園里的八角榔刺》一文,獲得了全國“秋雨杯”中小學作文大賽一等獎;章××寫的《秋天來到我們的校園里》在《小學生作文向導》中刊登。
為了進一步打破“熟視無睹”,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去觀察“校園的池塘”“我家的小院”(或我家的陽臺)“家鄉的田野”等,引導學生努力去發現以前沒發現的東西,結果學生興趣大增,不但發現了很多新鮮事物,還提出了不少問題,把觀察與思考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二 多種訓練,提高觀察能力
茅盾先生曾說:“故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包括“煉字”在內)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工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工夫的是在觀察力的養成。”作家艾蕪也提出:“要練習我們的眼睛,善于觀察人的動作、態度和表情。練習我們的耳朵善于聽取別人講話的語句、聲調和他的特殊用語。”
觀察力是在多種多樣的觀察訓練中養成的能動地發現客觀事物的特點及其變化的能力。培養觀察力,在我國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有個形象的說法叫“練眼”。寫文章同繪畫一樣也要“練眼”。尤其是初學寫作的小學生,更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采用多種形式,扎扎實實地練。
“練眼”,就是一種以視覺觀察和視覺記憶為主的訓練,結合練筆指導“練眼”,常見的有以下三種方法:
1.快速看,訓練觀察的敏銳力
為了培養學生“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結合生活實際,我設計了以下訓練:
我把學生帶到一條只有一米多寬的小弄堂里,小弄堂的一頭是一條不怎么熱鬧的大街,我讓學生朝大街看,看經過弄堂口的行人或車輛,經過一人,我便讓學生說說自己觀察到的關于這人的外表特征,猜測他的年齡、職業(并說明自己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由于弄堂口只有一米多寬,行人從弄堂口經過只需1~2秒,可說“稍縱即逝”,而且看到的只是側面,因此學生一開始無從說起或只能說上一兩句:“這人穿著米色的風衣,走路很匆忙的樣子”。于是我先作了示范:“這位女士留著一頭短碎發,身上穿一套灰色的西裝,腳踏黑色的半高跟鞋,米色的風衣隨著她匆匆的腳步迎風飄動,也許她是某公司的職員,正趕著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學生聽得睜大了眼睛,大大激發了再試眼力的欲望。于是我讓學生先觀察行人,再進一步觀察騎車的人,觀察一個說一個,學生的快速觀察能力迅速得到了提高。
然后,我因勢利導,從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樹上爬的以及人的日常學習活動、衣食住行等方面截取鏡頭列出“快速看”練眼習題。諸如:飛鳥展翅、蜻蜓點水、水中雨花、騰空過竿、風箏斷線等,這些題目有的定時間定地點集體“練眼”;有的尋找情境,隨機“練眼”;有的自做實驗,分散“練眼”,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大提高了孩子們觀察的敏銳力。如一次上課時,突然打了一個響雷,同學們都嚇了一跳,有的縮回了頭,有的伸頸張望,有的吐了吐舌頭,老師馬上平息了這場虛驚,繼續上課,結果有很多同學把它寫進了日記,而且描寫同學們的不同表情時更是活靈活現、生動有趣。
2.反復看,訓練觀察的定向注意力
小學生們喜歡“獵奇”,他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是看過了,就不愿再看,所以往往是走馬觀花,甚至是只走馬而不觀花,“熟視無睹”,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為了訓練學生定向觀察的注意力,我選擇他們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林園、人物事物作為觀察的“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他們反復看。
如:以校園作為觀察“基地”。首先,我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第一次觀察,站在校園中心環視學校全貌;第二次觀察,以游覽順序,從校門口到教學樓再到操場;第三次觀察,我帶學生來到學校邊的一座高樓上,引導學生俯視校園……其次,對于熟悉事物,我根據孩子認識事物的特點要求他們由低到高遞升觀察,每次讓他們跳一跳,爬爬坡,不斷激發觀察興趣。如觀察“家鄉的田野”,三年級時要求選好觀察點,按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有順序地觀察,看后有條理地分層次寫《家鄉的田野》;四年級觀察田野里景物的相互聯系及變化,觀察田野的美,看后寫《美麗的田野》或《豐收的田野》;五年級觀察田野,要感知自己和田野的關系,認識田野景物的特點,培養熱愛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感情,看后寫《我愛家鄉的田野》《田野是我們的樂園》。最后,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同一事物,只要堅持觀察、跟蹤探究,久而久之,就能發現雖是同一事物卻每天都在變化,變化無止境。
3.對比看,訓練觀察的鑒別力
孩子寫文章,常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通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觀察時不善于鑒別,眉毛胡子一把抓,事物在他們的記憶中只有模糊的輪廓。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把兩件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生就較易發現它們的異同或變化。如:班上換了數學老師,我啟發學生們注意比較:“蘇老師和徐老師一樣嗎?”學生們哈哈大笑,爭先恐后地說:“當然不一樣,蘇老師是老老師,馬上要退休了,徐老師還很年輕呢!”“你們從哪兒看出來的呢?”
學生們經過幾天的觀察、比較后,在討論時說:“蘇老師的頭發已經花白了,額上布滿了皺紋,像一道道波紋似的,還戴了一副老花眼鏡。”“徐老師長著一頭烏油油的黑發,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于是我又進一步啟發他們進行比較,“他倆的身材、說話、對人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學生們說:“蘇老師身體胖胖的,有一個將軍肚”“徐老師身材苗條,特別挺拔”……
三 自覺觀察,養成良好習慣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了如何打破“熟視無睹”,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但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觀察的主人,還得養成良好習慣,自覺、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
培養觀察的良好習慣,要從激發情感、興趣入手,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在讀一本小書的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沈從文自傳》)。對讀書的興趣越濃,觀察的自覺性就越高,就易于養成自覺觀察的習慣。
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田野、小山、樹林里去,給他們講各種莊稼的生長規律,山上各種動植物的名字、特征,樹木的傳說、用途等。漸漸地,學生對那些地方有了感情,他們在田野里為莊稼捉蟲、除草,在山上嬉戲、采標本,在樹林里捉迷藏……他們親切地稱小山為“大朋友”;稱田野里的小蟲為“音樂大師”,因為它們在夏夜彈奏著美妙的樂曲。在他們的日記、作文中,這些地方的題材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并且每次都有新的發現,有一個學生在《夏天的田野中》寫道:“當夜幕降臨,田野里的‘音樂大師’——青蛙、小蟲們開始工作了,隨著徐徐的晚風,一首優美的‘田園交響曲’奏響了……”孩子的情感與那里的一草一木融合了。另一個學生寫道:“回家的路上,我的腦海中不時浮現出老師那嚴肅的表情,不知不覺又來到了那片樹林,我忍不住抱住一棵大樹哭了起來,樹葉在晚風中嘩嘩作響,似乎在批評我,也似乎在安慰我,我撫摸著大樹那粗糙的樹皮,感覺大樹正開口對我說話:小明,做錯了事,只要及時改正就還是個好孩子……我緊緊地抱住大樹,使勁地點點頭,又向學校跑去……”
一位偉人說過:“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觀察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最初向世界伸出的觸手。對孩子來說,觀察打開了他們認識世界的門戶,開啟了認識的源頭。難怪魯迅先生在《致董永舒》的信中說:“此后要創作,第一需要觀察。”可見,觀察的確是寫作的起點。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