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材、學生心理、學習上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想象能力,可以憑借語言材料運用對比、補充或憑借形象的插圖、聲音等材料進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懸念進行創造性想象訓練,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注意豐富生活表象,培養豐富的情感。
【關鍵詞】想象能力可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119-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教育必須創新,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變“接受式教育”為“創新式教育”,變學生的“適應性學習”為“創新性學習”。那么,作為語文學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想象力的可能性
第一,從教材上看,語文學科所選用的課文,是由古至今中國人集體創作出來的最優秀的作品。作品的創作過程本身就包含著作者的情感的想象力。小學語文中的識字、看圖說話、造句、閱讀、作文等活動,只要運用得當,都可以極大地促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第二,從學生的心理上看,小學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兒童入學后在教師影響下,想象力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兒童想象的創造性成分增多,而且以創造性為特色的創造想象也日益發展起來。低年級學生聽了一篇故事,讓他們再復述一遍時,他們往往可以一字不漏地復述出來;而中高年級學生,一般能借助自己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加進一些新的、別出心裁的故事情節。
第三,從學生的學習上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決定了教學目的的實現,必須從基礎的語言文字開始。而“思維活動是言語活動的心理前提。”在語文教學中,在讀寫訓練中,在訓練語言的同時也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語感,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兒童按教學目的進行符合教材內容的想象,可以使學生形成學習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學得生動活潑。
二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想象力的主要方法
根據想象的新穎性、獨特性、創造性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以把它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兩種形式。
1.再造想象能力的培養
再造想象是依照詞語描述或圖表描述,在人腦中產生新的形象的過程。因為再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本人獨立首創的,而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示意,運用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再現別人曾經設想過的形象,所以再造想象不但靈活、清晰、準確,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第一,憑借語言材料,啟發想象。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詞來表達的。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決定教學目的的實現,必須從語言文字開始,必須讓兒童在感知語言方面,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憑借語言材料去啟發想象,實質上經歷了將語言想象成一幅畫的思維過程,將抽象的語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畫面,然后再描述出來,這種過程就是一種創造過程。
第二,憑借形象材料,啟發想象。形象直觀的材料,極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形象的畫面、聲音、實物模型等材料,借助想象的翅膀,重新構想出生動形象的畫面,就是把學生大腦存儲的表象加以重新組合的過程。情感是想象的動力,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了愉悅的情緒,才能呈現出“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活躍神態。
2.創造想象力的培養
創造想象是不依據別人現成的描述,而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想象者對已掌握了的許多素材進行創造性的綜合,獨立地首創出新的形象。
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粗看起來故事已講完了,但細想起來,還留有一定的懸念,言盡意未了。對這類教材的處理,要使學生解放大腦,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對“想入非非”的學生不橫加指責,冷嘲熱諷,要在表揚他們敢想的同時給予引導。
三 培養想象力的要求
1.鼓勵創造性學習,發揮兒童的主體能動性
兒童的主體能動性是指每個兒童都具有對未知事物進行主動探索和發現的愿望和能力。發揮兒童的主體能動性是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培養其創造能力的基礎。傳統學習多以教師的講解為中心,兒童則是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現代教育重視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就是強調發揮兒童的主動性。
2.建立新穎師生關系,鼓勵大膽質疑與創新
傳統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處于第一位,師生間關系是以教導與服從為特征的,兒童多處在被動接受的位置。皮格馬利學習效應證明了教師對兒童的期待,關注具有激勵作用。這也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采取積極、鼓勵、平等和寬容的態度。使學生敢問,養成好問的習慣。
3.豐富學生生活,積蓄表象
有關統計表明中國兒童的創造能力主要來自“學習”和“生活”,而源于日常生活的創造設想居于首位。因此,教師要注意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4.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情感是創造想象的動因,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的活動,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人們在產生想象時,往往產生一定情感,如看到美麗的風景,人心情就會高興,反之人的情感也會影響想象力,樂觀、愉快的情緒常使人想象可喜的情景,“情景交融”“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這一道理。
總之,想象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說是指導學生多思、多問、多實踐。學生只有在復雜的社會生活里,才能探取到智慧的明珠。任何脫離實際生活的企圖,都會給創造能力的發展造成障礙。實踐是衡量創造價值的唯一標準,也是創造想象的唯一源泉。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