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初中學生來說,8~9年級教材中的英語閱讀文章體裁多樣、篇幅增長、詞匯量大、句式復雜,學生有明顯的畏懼心理,由此產生了一定的閱讀心理障礙。課堂上,即使教師提出的問題豐富多樣,學生的閱讀愿望也不強,課堂氣氛躍不起來,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興趣蕩然無存。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嘗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與活動,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活動要求自主閱讀教材,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求知識,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素養。
一 情境教學的概念
1.情境教學
國內部分學者將情境教學法歸納為:在教學中引入具體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情境教學就是“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智得到發展。
2.情境教育原理
情境教育原理包括暗示誘導原理、情感驅動原理、角色轉換原理和心理場整合原理。
第一,暗示誘導原理。在不同形式、不同途徑所創設的情境中,把教材內容用各種暗示手段聯合起來,渲染出愉快、充滿智慧及蓬勃向上的氛圍,可以使學生的無意識傾向處在忘我的境界中,趨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還可以使學生從無意識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第二,情感驅動原理。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積極地投入認知活動。在優化的情境中,學生將經歷“關注——激起——移入——加深——彌散”的情緒發展過程。
第三,角色轉換原理。情境教育創設的情境總是蘊含著教育者的意圖。結合教材特點和活動需要設計角色,讓學生扮演或擔當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熱烈情緒將渲染整個學習情境,不再只是角色扮演者,學生都在無意識作用下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動地經歷了角色的心理活動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第四,心理場整合原理。人為創設的教學情境是富有教育內涵、富有美感、充滿智慧和兒童情趣的生活場景。豐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體驗、潛在智慧的啟迪,使學生得到一種滿足,很自然地形成一種向教師創設情境目標推進的力量。在這種誘發力的推動下,學生主動將態度、情緒、語言和行為投入教學活動中,使已創設的情境更為豐富、情境渲染的氛圍更為濃烈。置身其中的教師也即時感受到教學成功的快樂,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教學活動。這樣,“情境——教師——學生”三者在心理場中得到整合、推進,促使學生的頓悟加速產生,從而不斷改變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結構。
二 情境教學
1.利用聲音創設逼真的情境
利用聲音創設逼真情境的關鍵是要與教材的基調、意境以及情境的發展相協調。在讀前環節,刺耳的警笛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迅速拉進了破案情境。
2.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包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在讀前環節,五個連環問題構成的破案情境是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完成詞匯教學、掃清閱讀障礙,導入閱讀教學服務的。五個有梯度的問題創設的破案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層層深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
3.利用語言描述創設情境
教師用語言描繪情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語言描繪增強了感知的效應,并且教師的語言帶有感情色彩,使情境更加鮮明。
三 情境創設原則
1.主體性與生活性
情境設置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善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豐富資源,設置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真實性和準真實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
2.情感性與體驗性
情感性指教學情境具有激發學生情感的功效。情感和認知活動是相互作用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之時往往也是其內化和深化知識之時。
體驗性指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能夠促進學生的情感等方面的體驗,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不斷探索知識的奧妙。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想象,尋求答案,分辨正誤。
3.問題的目的性、梯度性與懸疑性
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梯度性和懸疑性。目的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提出的,目標是設問的起點,也是終點。梯度性指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層層深入,以保證大多數學生都處于思維狀態中,都能體會到成就感。懸疑性指問題要能促進學生智力活動的開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
教師在閱讀課中要善于創設輕松活潑的英語閱讀情境,在情境中呈現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感知、理解、內化和運用語言,開發學習潛能,獲取成功的閱讀體驗。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