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一個舞臺,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日的教學積累,總結過去的教學經驗,反思教學中的問題,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學習。
一 設計有效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追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有效“提問”并“傾聽”,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趣味性。要抓住興趣點提問,引人入勝。問題設計應針對文章本身,結合課文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實際提問,切中要害,發散思維,提綱挈領,統領全文。問題要以小見大,搭建學生創新想象的空間。提問要準確,要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用較少的語言來組織答案,如果問題抽象、籠統、模棱兩可,學生則無從回答。同時注意問題的數量、提問的頻率,一節課不能是記者訪談式的一問一答,過于頻繁的提問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很快讓學生厭倦,從而削弱了他們對重點問題的思考。問題設計的難易要有梯度,按一定的順序去設計問題。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是否真正有效,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如果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啟發,回答不完整、不準確的地方,最好先讓學生加以補充、糾正,借以培養學生鑒別是非的能力。然后,再由教師進行小結,既要肯定學生回答正確的部分,又要指出不確切的地方。對學生發表的獨立的創新的見解,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如:我在教學《燕子》一文時,一開始,我就給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課文是通過哪幾個詞寫燕子飛行之快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讀課文,很快就有95%的同學舉起了自己的小手紛紛搶著要回答問題。我找了幾名同學回答,他們回答的都非常正確,我對這幾個同學的表現及時給予了肯定、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對知識的獲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了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二 創設有效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情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能盡快把學生引到教學內容中,引入思考中。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生活性、問題性、操作性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知識、情感、認知水平。直觀性、學科性、情感性、具有目的的教學情境,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輕松,同時也完成了教學目標。在師生雙邊的教學中,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準確把握所學知識的本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緊扣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靈活地創設教學情境,才能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一些枯燥的、抽象的教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趣味。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特定的情境,既能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三維目標的達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圖畫(視頻)再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操作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等方式來進行。如:在教學《西門豹》一課時,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方法來教學,讓他們抓住不同人物的特點進行表演,使學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 運用有效教法,培養學習習慣
語文有效教學提倡教師要少講精講,并不是不講,因此更要在教法上下工夫,優化教法。優化教法的目的在于放下架子,做好示范,培養學習習慣,形成學習品質,激發語文興趣,傳授自學方法,教給各種規律,讓學生主動積極、生動活潑地學習,并在反復不斷地閱讀和寫作實踐中增加知識,形成創新能力。“優化”少不了廣泛學習和借鑒,學習和借鑒必須根據校情、教情和學情來決定取舍,即使是古老的教學方法,只要有價值,符合自己的實情,不妨采用;別人的方法,盡管在別人、別校很靈驗,但如果不適合自己就不能盲目搬用。只有在真正理解民主、科學的語文教學方法之后,結合實情,有機取舍,靈活變通,通過實踐,自我修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行。在優化教法的同時,還要注重優化學生的學法。不能讓語文課成為自流課,不能只是規定每堂課一定要給學生多少時間,而要重在實效。當學生還不會學習,沒有掌握某一類文章的自學方法之前,教師必須幫一把扶一程;當學生具備了某種方式方法之后,教師也要教給學生學會變化,做到舉一反三,把知識和能力在自學實踐中得到有效地遷移。只有把精力投放到教法和學法的優化上,語文教學才能真正走出低效邁向高效。
幾年來,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題學習”教材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學的方法,在教學課文的過程中,把與本課有關的“主題學習”教材上的文章放在一起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學習方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學方法的形成,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
四 實行有效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有效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潛能的發展。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向信息傳輸與反饋的系統,在問與答的互動行為中,教師若能準確、及時地作出評價,學生就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向,提高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從而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應具有三個鮮明的多元化特點,即評價因素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及評價方式、方法多元化。有效“激勵”學生全面發展、真實、真誠、準確、客觀評價教學活動。評價具有提示、概括、總結的功能,有啟發性、指導性。教師要運用精彩、豐富的評價語言,多形式、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回歸評價的真實性。倡導運用多種評價方法、評價手段和評價工具進行綜合評價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變化與提升。重視每一次學生的回答,針對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教師只有把握好課堂教學評價,才能完全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真正地落實到實處。多年來,我一直把課堂評價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運用小組評價法進行教學,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