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上好一節數學課”是每位數學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做好完美的教學設計和練習,在上課時必須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尊重學生、為學生留下思考空間。唯有如此,才能上好一節數學課。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設計練習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160-01
一 備課
1.完美的教學設計
第一,從“為什么學”入手,確定教學目的。數學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回答“為什么學數學”的問題。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的要求是“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數學是人類智慧的體操,所以,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具體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而上升為數學科學所體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二,充分考慮“學什么”,篩選教學內容。在明確了數學的教學目的之后,就要根據教學目的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才能達到這些教學目的,即確定“學什么”。教學內容并不僅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從數學的教學角度來說,其內容就包括了數學的事實、概念、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為例,其教學內容不僅包括了教材直接呈現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還包括了這些公式中底與高之間的轉化與變形等內在聯系。這些內容在教材上沒有呈現,需要教師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情之后有選擇性地擴充與加深。
第三,以“怎樣學”為中心,選擇教學策略。要實現具體的教學目標,就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即考慮讓學生“怎樣學”的問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會取得不同的效果。只有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使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問題學習等先進的教學策略,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于講授法上。
2.設計好練習
第一,練習的應用性。所謂“學以致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只有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感到數學是有用的,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圓心與半徑的知識后,讓學生在地上畫一個圓圈等等。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不再是單純地背誦和記憶書本上現成的知識,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第二,練習的層次性。練習的層次性包括了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練習題,一般是從模仿性的基礎練習到提高性的變式練習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練習。例如在學習了“真分數和假分數”后,可以先讓學生對照書上的例子來區分一組分數(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然后讓學生按要求寫分數;最后可以問學生“b/a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這樣具有層次性的練習形成了一連串的問題鏈,既能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也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
第三,練習的糾錯性。小學生的思維處于起步階段,在學習數學時常常會出現對知識掌握不完整、理解偏差等情況。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可從學生容易發生錯誤和經常發生錯誤的地方入手,適當設計一些“陷阱”的題目,誘使學生步入“陷阱”,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辨析,找出錯誤的原因,歸納預防的措施,讓學生在錯誤和糾錯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形成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 上課
1.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不要認為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怎樣才能讓你的壓歲錢升值?”——用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來導入存貸問題的學習,對學生來說,遠比課本上硬生生的例題要有吸引力。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教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生活;實踐證明,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小學課堂中時常可以看到學生出錯、教師大罵的情況,往往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情緒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須知,小學生處在知識、智慧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大部分的小學生是有進取心的,想獲得別人的肯定與尊重,因而往往會偏執地固執己見;他們思考問題不夠嚴密,這就容易犯錯誤,失去信心。針對學生的這一矛盾,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以表揚和鼓勵為主,維護他們的自尊;另一方面要耐心地教導,鍛煉他們數學思維的嚴密性,從根本上建立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為學生留下思考空間
好的課堂教學既要有課前的預設,也要有課堂的生成。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為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才能充分利用學生這一課程資源。例如在講解“五(1)班有50人,在一次測驗中有1人不及格,及格率是多少?”這道題時,我沒有急于給出求及格率的公式,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結果得到了“1-1÷50×100%”的意外收獲。可見,我們應當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開放了思考的空間,才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杰遠.數學教學新思維[M].南寧:接力出版社,2003
[2]王小娟.小學數學課堂動態生成性的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09(26)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