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根植于生活之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應該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只有回歸生活的數學教育才會更有生命力。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孩子的生活體驗相聯系,讓數學走進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的樂趣,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一 將數學問題寓于社會生活之中,創設有效生活情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提出的教學建議。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學習都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就造成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自然對之缺乏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選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作為研究的對象,用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作為教學內容,并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實例。在教學“利息和利率”時,筆者這樣設計的:課前布置一個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銀行參觀,觀察調查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注意的是銀行利率,甚至可以將自己的壓歲錢進行儲蓄,親身體驗一下儲蓄、取錢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問題自然而然就來了,“利率是什么啊?”“怎樣計算利息?”“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預習新課。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又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與生活同在!
二 運用生活經驗,培養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教學效果肯定會大幅度提高。
例如,教學“確定位置”時,課前導入設計“向老師介紹你自己”這樣一個感興趣且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參與的欲望,在輕松的交流中,他們感受到:要確定一個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知道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以及如何用數對表示位置。再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軸對稱圖形。學生經過細致的觀察,發現課桌就是對稱的;人體本身就是對稱的……這種觀察大大豐富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讓學生發現這些軸對稱圖形就在我們身邊,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提出問題都非常重要。只有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得到驗證,才是最終的學習目的。例如:在上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和“簡單的統計圖表”的教學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怎樣為環保出份力”,利用設計,讓學生大膽想象,暢所欲言。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習知識和思想教育得到協調發展。再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按比例分配、水電費、日常購物問題等,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三 以具體生活實例為載體,促進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
古往今來,數學思想方法不計其數,每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都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火花。例如:轉化思想、移多補少、等量代換、倒過來推想、多加要減、多減要加等。其中,“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是一種特殊策略,是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不過,這些特定問題又是比較常見的,通常情況下,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發展、變化后的結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狀態,便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加以解決。例如,在教學“倒過來推想”時,用生活實例來幫助理解,請一名學生說說他們是怎樣來上學的,依次說說在路上主要經過哪幾個地點,再請一名沒有去過該同學家的學生說說他(她)回家會依次經過哪幾個地點。又如:小明下午放學回家,路上大約用了40分鐘,回到家正好是5時30分,推算出放學時間。從一個個具體的實例中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不僅能發揮學生直覺思維的優勢,還能讓學生輕松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未來社會的要求,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基本途徑。
總之,數學教學要想教得輕松,學得主動,只有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把無聲的“數學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學生都獲得自己所需的數學,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從而促進數學教學更有效。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