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微妙和緊張,雙方互有感慨、埋怨,甚至謾罵,個中原因雖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缺乏溝通最受詬病。老師作為教育工作的主導者,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應該主動構建溝通學生的橋梁——同理心。
【關鍵詞】老師學生溝通同理心
【中圖分類號】G6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167-02
當今的校園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而且又是數量龐大的群體。每當看到師生融洽相處的情景,心里就暗生羨慕。其實,看到的融洽只是師生之間正常而流暢的溝通,羨慕恰好折射出師生之間缺乏這種溝通。
的確,當前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微妙和緊張。一方面,老師感嘆學生越來越不好教;另一方面,學生抱怨老師越來越不講理,雙方互有感慨、埋怨,甚至謾罵,這破壞了師生關系,降低了教育質量。產生這種現象有諸多原因,但師生缺乏溝通最受詬病。
眾所周知,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校園里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際關系,學校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通過這種關系去開展、實現的,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育產生效能。
人際關系中有一重要原則,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個人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是依靠溝通技巧的。有專家指出,教育工作中70%的錯誤以及差生的形成是由于教師不善于溝通造成的。可以說,溝通質量的高低決定師生關系的好壞,師生關系的好壞影響教育的成敗。
第一,學生。學生為什么不愿意與老師溝通呢?實際上,每個學生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上面標有“真誠”“尊重”“理解”“信任”“接納”“民主”“平等”“關心”“熱情”“幽默”等刻度。盡管每把標尺的刻度不盡相同,但學生一天也沒有停止過用這把尺子來衡量老師,老師的人格特質越接近自己的標尺刻度,學生就越愿意與老師溝通,反之則不然。學生是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首先感知師生關系的親疏,然后確定喜不喜歡這個老師,最后決定接不接受該老師的教育。
第二,老師。老師為什么不愿意與學生溝通呢?主要原因有:(1)教育觀念落后。有的老師堅持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道授業”模式,把教壇當神壇,置自己于高處,只想控制學生,只想得到學生對自己的服從與尊重,卻不讓學生走近自己。(2)職業情感缺失。有的老師不熱愛教育,只求完成教學任務,只把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對教育缺乏內在動力,漠視師生關系。(3)個人素質不高。這部分老師不是不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師生關系處好,但由于經驗、修養、方法等方面的欠缺,未能駕馭師生之間的溝通。(4)應試教育病變。大眾認為能讓學生考出好成績的教師才是好老師,那就只負責提高學生的成績,溝通的意義在成績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在師生雙方的溝通中,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和方式更多是在回放老師對他們的態度和方式。老師作為教育工作的主導者、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應該責無旁貸的履行與學生溝通的義務。
其實,溝通并不難。做老師的只要想一想,過去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希望老師怎樣對待自己,現在成為老師了又希望領導和長輩怎樣對待自己,在這兩種情境中有沒有渴望過被理解、被尊重?細想之后再回到現在的角色,把同樣的希望或渴望調轉方向與學生溝通,這不正是他們想得到的嗎?當學生的心理訴求得到滿足,他們自然開啟心扉,不再封閉、不再設防,這時,師生之間的溝通水到渠成。這種將心比心的思維體系就是同理心。
錯開時空來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穌的“黃金法則”說:“你們愿意他人怎樣對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人”,中、西論述異曲同工,說的都是同理心。今天,我們高呼“理解萬歲”,倡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主張“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這些無不呼喚同一人格特質——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對方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對方的立場與感受,并把這種體會和理解不加評論地傳達給對方,培養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說,同理心就是先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境之中,體會他人的所思、所想,然后帶著這份感受將心比心地與其溝通,最后幫助他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通常,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遭遇困難或挫折時,老師愛說“別難過”“振作點”“一切都會好的”這類話。這樣的安慰多少給人站著說話不腰痛的感覺,效果往往不大,因為老師沒有置身于學生的立場來思考,沒有表現出同理心。
再看一個例子。2011年2月27日下午,國家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的聯合專訪,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在談到房價問題時,溫總理說道,“群眾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謂‘蝸居’的滋味,因為我從小學到離開家的時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溫總理不打官腔,不擺架子,先把自己當“蝸居者”,說出了網友的切膚之痛。聽了這席話,我們心里暖烘烘的,原先的怨氣也消了一大半。顯然,溫總理采用了“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與網友達成溝通。“良言一句三冬暖”,我們的暖意正是來自于總理的同理心。
心理學認為,同理心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1)深度尊重別人,滿足對方心理需求;(2)化解人際矛盾,融洽人際關系;(3)消除逆反情緒,解除溝通障礙;(4)增加專業風范,展示人格魅力;(5)使對方樂意接受自己,有利快速達成共識,最終解決問題;(6)無需金錢投入,卻具千金難買之效。
站在老師的角度,這些作用不足以使學生與老師進行正常的溝通,但站在學生的角度,這些作用足以使老師與學生進行流暢的溝通。老師若能抱著同理心對待學生,學生無不愿意與老師溝通。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本人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班上的一個學生在校運會上崴了腳,我安慰他說:“謝謝你對班級的付出,你在家好好靜養,傷愈后再來上學”。沒想到,這一安慰居然壯了他的膽,他的傷假續了又續,前后缺課足足十天。無獨有偶,第二年的校運會,班上一個選手也崴了腳。有了前車之鑒,我改變表達說:“你痛在腳上,我和班上其他同學痛在心上,我理解一個人在家的感覺,久了就覺得孤單寂寞,好像走進陌生的環境,要是可以的話我愿意替你受傷,讓你回到集體中來”。我的話除了安慰,還多了一份同理心,結果,第二天,該學生就來上學了。顯然,同理心有效地促成了我和這個學生的溝通,并最終解決了問題,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
事實上,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富于同理心的人最易受大家的歡迎,也最能得到大家的信任,這是因為,這種人善于體察、愿于理解、樂于幫助,最難得的是不拿自我的東西壓制他人的意愿,這使得溝通的另一方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關注,從而產生溫暖感、平等感和滿足感,有人甚至會感嘆,如此知己,相見恨晚。
同理心飽含真誠、理解和尊重,反映出老師思考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成為老師身上最受學生認可和推崇的人格特質,是老師溝通學生的橋梁。
同理心固然可貴,但我們要清楚一點,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是強勢的一方對弱勢的一方施予的憐憫,感情色彩濃厚,它的發出意味著贊同對方的觀點和感受,也使溝通雙方有尊卑之別。同理心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感受作出反饋,中間不摻入個人的主觀參照標準,它不代表己方贊同對方的觀點或行為,溝通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無尊卑之分。老師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同情心應該被同理心取代。
同理心作用明顯,意義深遠,那么,老師該怎樣來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呢?
有三個步驟:(1)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分辨出學生的內心感受;(2)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3)把自己的感受反饋給學生,讓對方明白你為他著想的意愿與做法。
表層上,同理心是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獲悉對方的信息,聽懂對方在說什么;深層上,同理心是老師理解學生的感情成分,讀懂對方的心理需求。只有結合了這兩層,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才能由碰撞升華為感染,再由感染促成溝通。因此,老師在溝通學生的過程中如果連貫的做到了以上三點,說明他(她)具備了同理心。
老師有了同理心,平時就不會對學生發出命令、控制、指揮,當學生出了問題不會發出警告、威脅、訓誡、說教、挑剔、中傷或揶揄。老師自身出了問題不會自我辯護、忠言逆耳,就算師生雙方不出問題,他也不會過度忠告、夸夸其談,因為這些老師知道這些東西是他們不希望別人對自己施加的。
同理心不只是為了理解別人,同時也是讓別人理解自己,它是教師職業化與社會化的重要環節,是教師人格成熟的標志。
老師在展現同理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1)自己怎么對待學生,學生就怎么對待自己;(2)使學生理解自己,首先要理解學生;(3)學生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4)先修正自己,然后才能修正學生;(5)真誠坦白,做值得學生信任的人;(6)真情流露,才能得到學生的真情回報。
現實中,有的老師為了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不吝美詞佳句,聽起來充滿了同理心,但學生的反應卻是不溫不火,因為同理心作為老師的一種人格特質,應具有恒常性。老師昨天得理不饒人,今天突然長了同理心;或者今天長了同理心,明天就改弦易轍,這些都是偽同理心。偽同理心更易招來學生的反感和鄙夷。
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對學生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你希望別人對你所做的一切。
雖說同理心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能力,但是,老師要是沒有遵循做法,沒有把握原則,同理心就難以成為溝通學生的橋梁。
師生關系如同人體的經脈,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心橋搭建好了,老師溝通學生就暢通無阻。
最后,用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亞瑟·喬拉米卡利的話來總結老師溝通學生的橋梁:同理心讓我們得以有意義地、滿足地與他人連接,是建立愛的關系的核心;同理心是創造親密關系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屠榮生.師生溝通的心理攻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
[2]袁振國.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王敏.同理心放飛草莓族[J].教學與管理,2002(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