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注重師生溝通的重要性等方面,論述班主任工作該如何發展,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加強師生之間和諧關系。
【關鍵詞】中職班主任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183-02
一 前言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中職班主任很難,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中職班主任更是難上加難。中職生的年齡與高中生的年齡相當,但在管理上與高中生卻存在著天壤之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中職生是一個較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文化基礎薄弱、個體差異大,缺乏組織紀律性,學習缺少壓力與動力,法律觀念淡薄,行為上還有些偏激。對這樣的一個學生群體進行教育和管理,難度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更應對這些中職孩子進行認真管理、耐心教育和引導,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中職班主任就是負責管理這樣一群特殊的學生群體,要把這個特殊群體教育和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班主任需做更細致的工作,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在擔任中職班主任的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學習、總結和反思,本人認為做好中職班主任工作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二 注重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班主任工作應充分了解學生
深入了解學生,不斷研究探索班主任的工作對象是一群剛剛接受完初級教育,正處在青春初期、面臨人生的第二次選擇的學生,他們的智力正處在開發潛力、創造力的最佳時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喜歡個性發展,勇于自我表現,有基本的理論道德觀念,但不成熟。班主任只有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和研究學生,才能把握學生的脈搏,才能不斷探索與研究班級管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因此班主任應清楚學籍檔案,經常找學生談心并與家長溝通,用家訪同學、自我評議等方式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全面認識學生,才能更好地拓展班主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2.制定相應的班級管理目標
班級目標是貫穿班級管理的中心和主題,班級目標必須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管理目標,符合學生的利益和實際需要,具有激勵性、可操作性,班級目標包括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及課外活動等。在班級目標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不斷地用“目標”引導激勵學生,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用目標的實現來肯定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并以此激勵他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標。班集體凝聚力將會在學生成長進步中不斷形成。
3.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
有特色的班級活動,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的養成,有利于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班主任可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要求學生寫讀后感,以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理解,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節。開展各類競賽活動,如球類比賽、制作、剪紙等,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或勤工儉學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有利于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可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應變和思辨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思維,對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的發展起著激勵和感染作用。
4.班主任要努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班級管理工作的潤滑劑
師生關系是各種教育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平等、健康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深化教師的職業情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獨立性、創造性和進取精神,并為學生崇尚平等競爭和相互合作的人際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班級工作中,班主任與學生是平等關系,這就意味著班主任不能居高臨下。
三 注重師生溝通的重要性
1.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
第一,通過情感交流解決師生溝通障礙,幫助學生不斷提高生活品德認識。一個人的生活品德認識主要來源于家庭、學校與社會,其中來自學校方面的特別是管理者所言傳身教的是學生品德認識的最主要來源,而生活品德認識可以化為品德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德行為方式,可見生活品德的形成受多方面條件制約與影響,而道德情感是人類復雜的情感之一,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規范和準則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是否符合道德需要時產生的主觀體驗。只有師生情感交流,打破了師生關系上的隔膜,管理者教授的知識與所提的要求才能不受過多干擾而到達學生腦海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標準,幫助學生不斷地提高品德認識。
第二,通過情感交流喚起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學生的品德情感在其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著中介的作用,它使學生的品德認識在內部化為品德信念,在外部化為品德行為的紐帶和橋梁。因此,在生活管理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品德認識,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品德的情感。然而,學生的品德情感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第三,通過情感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品德認識。管理者的教育角色,要求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一定的儀態,諸如體態特征、面部表情、動作姿態、說話語調等。當遇到不友好者或調皮學生時,不僅要有意識地避免因個人情緒失控而發生沖突,而且還要以自己的高尚行為去影響對方,使其接受教育,改變態度。人們對事物采取的態度,取決于他對事物的看法和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個體價值觀,管理者要改變對方態度,沖突不僅無益而且會使矛盾復雜化,保持冷靜、客觀、深入地了解學生,將心比心,細心關懷學生,使學生明白教育者的一片苦心,從而達到理解管理者。
2.學生管理的成效有賴于各種情感交流方法的展開
第一,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形勢下學生的特點和個性發展,是當前生活管理的關鍵。每個學生都有一段自己的歷史,雖然比起成人不算長,但也充滿成長的快樂和辛酸、成功和失敗、順暢和坎坷,這些都影響學生的現在,也影響學生的未來,因此管理者要充分地把握學生成長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同時,還要在發展中認識學生,把握學生現實的表現,他們的思想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其他方面的狀況,以摸清學生的來龍去脈。在思想教育層面上,學生是人,不是容器。學生作為社會中的個體,與管理者享有平等的人格尊嚴,學生有不可剝奪的受教育權,管理者了解學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尊重、理解學生。學生的個性不同,需要管理者采取不同的教學態度和個別引導,管理者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簡單說教、粗暴干涉、高壓政策或者遷就學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收到管理效果。關愛學生,正確把握生活懶散生工作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管理工作重在育人,重在轉化。而生活懶散生的教育,確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也是學生管理工作中難度最大的工作。因為懶散生雖為數不多,卻能成為學校學生和社會不安定的因素,解決了這個問題,無疑對維護正常教學秩序,實現教育功能,具有重要價值。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拓展自己的視力范圍,從日常生活中主動發現、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作為第一手資料整理下來,同時對他們的不足也進行觀察、了解,然后和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談話,先做到以愛打動其心,溝通感情,消除對立,適時地對其閃光點加以贊許,讓他們增強自信心,然后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將其自身的缺點指出來,讓他們感到教育者他們能明辨是非,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反復性,對其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二,鼓勵是情感交流的動力。從情感的動力功能來說,在同樣的行為活動中,情緒高漲的個體達到預定目標的可能性大,反之則容易半途而廢,管理者管理過程中若對學生多給予鼓勵,一定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從情感的感染和遷移功能來說,當一個人產生情緒時,不僅能自身感受到相應的主觀體驗,而且還能通過表情外顯,為他人所察覺,并引起他人的相應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情感共鳴。
第三,構建良好的雙邊關系。以往管理實踐中,往往只有注意到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工作關系,而忽視了非正式關系,同時又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這兩種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便難以形成,師生之間隔膜重重,互不理解的現象也就難以避免了。在管理實踐過程中,一些管理者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角色權威,擺出一副威嚴的架勢,把自己裝扮成絕對正確的真理的化身,把自己內在的自我掩藏起來,另一個極端是管理者為了和學生們維持友好關系,竭力消除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自己混同為學生的一員,忘記了主導作用這兩種做法均對管理過程產生了消極作用,不利于學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長。
3.學生管理目標在和諧的感情溝通中實現
管理工作的先決條件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沒有情感交流的管理工作是蒼白無力的,也不能持久地進行下去,更談不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績,學生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時代,困惑更多。如何才能解開這些結,讓他們健康地發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在心態上與學生平起平坐,做學生的摯友。管理者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表明: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管理者敞開心扉,全身心來接受管理者的愛。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關鍵則在于管理者必須首先了解學生,必須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思想進步和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高尚靈魂的塑造,把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 總結與反思
中職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細致的工作,在工作時既要做到班主任工作計劃的細致入微,又要在班級管理中做到計劃的認真落實和執行,避免在班級管理上出現隨意性和無原則性。班主任要始終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講素質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講良好的素質靠自身的修養,而這只有從養成良好的習慣開始。要在班級建立起一種民主的氛圍,樹立一種平等的觀念,公開、公正、公平地對待每名學生,同時做好班級各項管理工作的相關記錄。此外,中職班主任要經常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與反思,多學習,及時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水平,這樣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有更加卓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桂林.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勞凱聲.教育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宋曉春.當前中職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01(15):38
[4]吳增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5]林崇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