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發展特色,不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藝術上,每個民族都創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藝術,因而也成就了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多元化;崛起
民族音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音樂”主要是指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或社會集團中所共有的并繼續傳承的音樂總體,即各民族音樂;狹義的“民族音樂”則是指扎根于各民族的社會生活,并具有民族特征的傳統音樂。我國的民族音樂是指由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創作的傳統音樂,是一種包含著各民族文化和意識的藝術,就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來說,其最大的特點是民族音樂的多元化。人類生活的世界人口眾多、環境各異,每個地區的人們都有其特有的生存方式,所創造的文化也不盡相同,“文化多元”是相對世界多民族文化之間彼此尊重、和諧共存的概念,作為文化的產物,音樂也充分證明了這一特點。因此“文化多元的音樂”突出的是在世界音樂體系中各個民族或國家的音樂都能夠受到同等尊重和喜愛的共存共榮的狀態,就像世界文化需要多元構成一樣,世界音樂也需要多元構成。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快速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其中就包括民族優秀音樂藝術的傳播,這就要求我們在弘揚自身民族音樂的同時,要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民族音樂本身就有著多元化的特點。在多元化的世界音樂體系中,每個國家或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夠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喜愛和尊重一樣,我國的民族音樂亦是如此。每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音樂文化可以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和尊重,這就給我國多元化的民族音樂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競爭環境。然而,即便是鑒于上述情況,我國各民族音樂藝術之間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交流與融合,原因在于各民族所期望和展現的音樂往往是從自身角度,它僅僅是局限于本體的原生態傳統音樂,并沒有將民族音樂中的精華體現出來。
西方藝術音樂中的本土原生態音樂最初被創作出來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到世界音樂大家庭中去展示,而是有著較強的生產、生活或信仰、宗教的功利性目的。當西方藝術音樂從民族音樂中脫胎而出后,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是讓大眾欣賞,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當藝術音樂和民族音樂并列展示時,民族音樂就處于一個十分不公平的位置。所以說,多元化的世界音樂體系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原生態傳統音樂,亦即民族音樂;另一個是作曲家個人創作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藝術音樂。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孕育了各自豐富的音樂財富,具體來說,我國的音樂主要可分為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兩大部分。現代音樂主要是指五四運動時期以后的專業性音樂藝術,包括各類題材、體裁和形式的聲樂、器樂、大合唱、交響樂、歌劇和音樂劇等,雖然五四時期的音樂有著外來民族色彩,但其主要依據的還是我國時代發展下的藝術現狀,因而也有著濃烈的民族色彩;而傳統音樂是指五四運動以前的音樂藝術,即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產物。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是少數民族,他們中的大多數生活在邊疆地區,只有少部分混居在漢族中。在我國少數民族中,還存在著許多跨界民族,即同一民族的人分別定居于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國籍,這些都是由于我國廣闊的幅員和特色的環境造成的,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造就了我國多民族的音樂文化。
我國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斗爭,在開拓疆土、發展經濟、共同創造祖國歷史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其中也包括各具特色的音樂藝術。我國各民族都有著各自的豐富的民族音樂(包括民歌、歌舞、器樂、說唱音樂以及部分民族中的戲曲音樂)和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音樂以及部分民族中的原始宗教音樂),有些民族還存在有宮廷音樂(如藏族、滿族、蒙古族等)與古典藝術音樂(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音樂),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同時也為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的競爭中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的民族音樂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膾炙人口,據研究發現,我國民族音樂的起源比我國文字的起源時間還要早,民族音樂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如漢民族的音樂發展緊緊圍繞著當時的經濟、政治等共同發展,從簡單的叫聲到具有復雜劇情的民族音樂表演都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如今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更是加快了音樂藝術的發展,為保證我國民族音樂與時俱進,就必須全面發展,有所突破。
針對我國多元化的民族音樂,要想將其發揚光大,就必須研究其特點和潛在的藝術價值,例如傳統民歌、器樂、曲藝音樂和戲曲聲腔系統等。由于我國地域環境的差異,有時同一民族的音樂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如漢族在南北兩個地區就有著明顯的風格差異。我國的民族音樂具有“定性”與“活性”的雙重啟示,千百年來,我國南北方的音樂特點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不論是唐代的中外音樂大交流,或是宋元時期南北音樂的大匯合,亦或是清末民初以來歐洲及世界各地音樂在中國的大傳播,都沒能從實質上改變或動搖我國原有音樂特征的穩定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逐漸邁進了世界大國的行列,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藝術也都已被世界人們接受和認可。盡管當下有不少外國學者對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將中國民族音樂納入世界音樂范圍的論著并不多。例如,1995年1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由俞人豪和陳自明編著的《東方音樂文化》中也未提到中國的音樂;2003年6月,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管建華與王立非共同主編的“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經典譯叢”也未提及中國音樂。難道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民族音樂中的地位真的不足以提及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我國民族音樂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譜寫著我國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現狀,因而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優秀的藝術精華。盡管當下有許多外國學者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但由于文化的差異,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全部理解。然而不管怎樣,筆者相信隨著民族藝術的發展和廣大學者的努力,我國的民族音樂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并被世界人民認知和接受。
參考文獻:
[1]劉正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王耀華,王州.世界民族音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四版.
[3]田耀農.多元文化與文化多元中的音樂[J].中國音樂2007(03).
|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編校:鄭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