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7月,由浙江衛視隆重推出的音樂類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再次引爆全國,節目一經播出就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與好評。本文就《中國好聲音》的成功進行深入地分析和闡述,以期能夠推動我國音樂類選秀節目的不斷發展,進而為我國電視音樂事業的進步做出貢獻。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音樂類選秀節目;發展
繼《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音樂選秀節目大獲成功之后,2012年夏天的《中國好聲音》,再次引爆了新一輪的選秀熱潮,使人們將目光又一次聚焦在音樂類選秀節目上。《中國好聲音》是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于2012年7月13日在浙江衛視正式播出,節目一經面世就好評如潮,其首期播出的收視率就高達1.477,到第六期時更是創下全國42城市收視率4.062的新高,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好聲音》的視頻觀看次數已超過3700萬,網絡覆蓋量超2億條,更被國家廣電總局表彰為2012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之一。
《中國好聲音》的火熱播出,也讓我們對音樂類選秀節目重新作了審視和思考。
我國音樂類選秀節目的發展歷程
1.音樂類選秀節目的起源
我國的音樂類選秀節目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它開創了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先河,是中國電視史上最早在電視熒屏上進行新秀選拔的節目,秉承著“繁榮音樂創造、推出新人新作、豐富電視熒屏”的宗旨,為我國電視音樂事業的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度珖嗄旮枋蛛娨暣螵勝悺凡粌H為普及音樂知識、弘揚民族藝術、推動我國聲樂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還為我國音樂界選撥出了大量優秀人才,如:宋祖英、閻維文、彭麗媛、毛阿敏、蔡國慶等。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專業性比較強,其最初舉辦目的就是為了挖掘歌唱人才、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平臺。因此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并不像如今的選秀節目一樣“為秀而選”,它首先是專業的歌唱比賽,其次才是電視節目,電視媒體對其只是進行完整真實地呈現,是為比賽服務的,秉承著“秀”服務于“選”的節目理念,為選而秀。它應該是我國音樂類選秀節目最初的原形。
2.音樂類選秀節目的發展
在《青年歌手大獎賽》獲得空前成功之后,各大衛視紛紛進行效仿,這樣就迎來了音樂類選秀節目的蓬勃發展。以2003年8月湖南娛樂頻道強勢推出的一檔大型無門檻音樂選秀活動《超級男聲》來說,該活動以一種不分唱法,不論外形,不問地域這種參與性超強的“海選”的形式吸引了十幾萬人報名參加,使原本普通的電視活動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造星運動,掀起了超乎意料的收視狂潮。在此之后,湖南衛視于2004年緊接又著推出了一檔音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如果說《超級男聲》受到的社會反映效果一般,那么,《超級女聲》則開啟了一場娛樂盛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參與、全民狂歡的娛樂高潮,我國電視的“選秀熱”在此也正式形成。
到2006年,各大衛視相繼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選秀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夢想中國》、東方衛視的《我行我秀》、《加油,好男兒》、江蘇衛視的《名師高徒》等,一時間,選秀節目充斥了各大電視熒屏。不論“背景”、“身份”、“民間造星”、“一夜成名”……這些標簽給很多草根階層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了舞臺和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完成人生華麗蛻變,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因此,選秀節目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加入其中。
但好景不長,到了2007年,由于音樂類選秀節目內容、形式的雷同,缺乏創新,以及“為秀而選”的目的使音樂類選秀節目逐漸低俗化,觀眾也開始漸漸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出現反對的聲音。自此,音樂選秀節目開始走向低潮,部分節目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3.音樂類選秀節目的高潮
隨著“選秀熱”日漸趨于平淡,人們的目光也慢慢轉移。少數音樂類選秀節目仍然不溫不火地進行著,如東方衛視的《聲動亞洲》、遼寧衛視的《激情唱響》、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等等,雖然也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但都無法和2005年“超女”的盛況相比。就在一片“選秀將死”的輿論聲中,浙江衛視推出的大型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卻在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引爆了新一輪的選秀熱潮,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議論紛紛的話題,遠遠超越了“超女”所帶來的影響力,把音樂類選秀節目推向了最高峰。
《中國好聲音》在引進荷蘭《The Voiceof Holland》的基礎上,經改造使節目既保留了原版精華,又融合了中國音樂元素。與其他音樂類選秀節目相比,該節目更具專業性,將“秀”和“選”融為一體,使節目整體回歸音樂本質,為現代電視選秀注入了積極的正能量,深受人們喜愛和贊揚,甚至許多明星也對該節目給予了極大贊譽。如“微博女王”姚晨連發三條微博為“好聲音”喝彩,“節目真摯,嘉賓真摯,評委真摯,有這三味真火,不火不行!”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給予了極高評價“《中國好聲音》正在鼓勵越來越多人,不是通過抱怨,不是通過暴力,妄圖使自己的命運發生多大改變,而是希望通過在公平規則之下,自己艱苦的努力而改變。我覺得未來中國一定要建立這樣一種夢想通道,兩者缺一不可?!本瓦B著名導演馮小剛也稱贊道:“歌唱的好,情也真。猝不及防被娃的真摯撞了懷。這娃是去污粉,能洗掉心里的灰塵。”
《中國好聲音》成功的經驗分析
《中國好聲音》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贊揚,儼然,它的成功絕非偶然,具體來說離不開以下幾點:
1.頂尖的明星導師陣容和精良專業的制作團隊
首先,該節目源于《The Voiceof Holland》,其原版節目樣式已經在荷蘭、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是一個較為成功的節目案例,這在一定程度對節目制作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次,“好聲音”在造型設計上花重金聘請了“中國造型大師”高源澤先生擔任形象設計總監,其背后強大的音樂團隊由北京奧運會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領銜。節目現場的音控設備、錄音設備、環繞全場的巨型LED屏等都屬世界頂級,甚至現場的四把導師座椅都是從英國空運過來,總價就高達320萬元。這樣頂尖的制作演出團隊對節目的成功運營有著很大幫助。最后,頂尖的明星導師陣容,劉歡、那英、庾澄慶和楊坤四位明星導師坐鎮,秉承海外節目的模式,導師對于所有學員只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聲音。拒絕“炒作”、拒絕“毒舌”是《TheVoice》系列節目的一貫標準,在這里所有學員都將聽到真誠的建議和指導,而絕非諷刺和謾罵。四位明星導師全程培訓門下弟子的音樂才藝,為觀眾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音樂盛宴。
2.創意新穎、品質優良
與其他音樂選秀節目不同,《中國好聲音》以“盲選”為最主要特色,即評委背對選手而坐,不看選手相貌,僅從聲音判斷選手是否合格。若遇到喜歡的聲音就可按下“Iwantyou”的按鍵轉過身來。如果四位評委全部轉身,選手則擁有了自由選擇導師的權利,這也是節目的另一特色。評為背對選手、成為被選擇的一方,這些都顛覆了以往選秀節目中評委們的權威,創意頗為新穎。從選手方面看,登臺演唱的選手個個唱功了得,這也是節目吸引觀眾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實登臺演唱的學員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出的優秀選手,甚至部分接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并參加過很多歌唱比賽,有著豐富的歌唱經歷或音樂背景。如丁少華就曾獲得2009年雪碧飛揚新聲《絕對唱響》全國亞軍、2010雪碧《名師高徒》全國冠軍。這樣頂尖優秀的選手陣容是節目的一大看點,也使節目的整體質量得到很大提高,不像以往的選秀節目一樣,對聲音要求不高,使得節目收視率大打折扣。從節目本質上看,《中國好聲音》更注重音樂精神,突破了傳統選秀節目為提高收視率而進行的各種惡搞,使選秀節目褪去華麗的外衣,回歸到音樂的本質,鏡頭中只有選手深情投入的聲音和評委或陶醉或吃驚的神情,觀眾的注意力也聚焦在選手的演唱中,享受到的是音樂帶來的精神陶冶。
音樂類選秀節目的未來之路
自“超女熱”后,中國的音樂類選秀節目就一直在走向一個極端,即為了獲得收視率,一味地降格以求,以炒作來迎合低級、獵奇、娛樂至死的媚俗文化,使得音樂類選秀節目一直走下坡路,觀眾對此也感到乏味和反感,負面聲音越來越多。而《中國好聲音》的出現則給混亂不堪的音樂類選秀節目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暖流,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評,觀眾也如春風拂面般再次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究其原因,節目的創新性和對音樂本質的回歸,是節目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國從不缺好聲音,只是缺少這樣一個發現和專業的平臺,缺少真正尊重音樂、追求音樂本質的舞臺,這才是未來音樂類選秀節目要努力突破的方向。
面對《中國好聲音》的空前成功,各大衛視應該著力于思考電視音樂類節目的本質,而不是為了短暫的收視率而簡單對其進行復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中國好聲音》第二季正在如火如荼地籌備中,而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也開始了充分的準備。我們也期待中國電視音樂類節目能夠越辦越好,為觀眾帶來一次次的視聽盛宴。
參考文獻:
[1]朱玉潔.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之音樂類選秀節目的火爆[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04.
[2]戴婧婷.湖南衛視臺長歐陽常林:電視娛樂節目就要與民同樂[N].中國新聞周刊,2005-12-26.
[3]覃晴,覃天.《中國好聲音》的傳播特征與價值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2.10.
[4]張甜甜.聲音是主角——從《中國好聲音》的熱播看真人秀節目的突圍[J].新聞世界,2012.10.
[5]尹昊甫.淺談《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傳播效應和時代價值[J].金田,2012.10.
[6]孫崧.淺析音樂綜藝節目的價值觀傳播——《中國好聲音》熱播引發的幾點思考[J].當代電視,2012.09.
|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編校:丁 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