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應用的普及,讓網絡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和平臺。而微博的出現逐漸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其在引導公眾輿論中的優勢日漸凸顯,影響力得到迅速提高,由微博引發的媒體格局變革正在發生。本文通過分析微博的特征及對個人、企業、社會的深刻影響,具體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下微博輿情的影響力。
關鍵詞:微博;傳統媒體;微博輿情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根據相關公開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1月份,該產品在全球已經擁有7500萬注冊用戶。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并得到快速發展。據相關報告顯示,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
2010年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這一年微博成為許多重要新聞發布的第一現場。從湖北石首群體性事件到后來的唐駿“學歷門”事件、方舟子遇襲事件、宜黃拆遷女維權事件、李剛事件、騰訊與360大戰事件、湖南常德搶尸直播事件等,這些突發和熱點事件,其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目前,微博“正在上升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之一,它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專業主義壁壘’,在直接發掘新的議題的同時,也從傳統媒介那里‘搶’走了部分議題設置權”。
微博——傳統媒體的挑戰者
首先,從時效性來說,微博的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不同,微博傳播不需要采訪、編輯、審核、發版等環節,在時間上更快捷。同時,微博除了提供文字以外,還有圖片、音頻、視頻等,而這些傳統媒體是很難做到的。央視主持人張羽在其微博(http://t.sina.com.cn/zhangyu)中評論說,“在圍脖世界,每個人都是信息源,每個人都是信息發布者,信息以滾雪球的方式迅速傳播,電視新聞信息在速度和廣度上徹底out了。”
其次,微博的互動性比傳統媒體強。在微博中,受眾可以第一時間轉發評論進行反饋,充分的利用這項功能。比如事件的傳播,當一個事件被人們廣泛關注時,便會被設為熱點話題,或許當初這個事件只是個簡短的信息,或者只是一個大體輪廓,通過網民的熱心補充,種種信息進行總匯,事件就更清晰、準確,這一點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再次,微博的內容較傳統媒體更為豐富。微博傳播不需要對內容進行層層篩選,信息量更大,而傳統媒體囿于版面、政策、定位等限制,僅能提供有限的部分信息。微博對客觀世界的記錄和觀察基本是零距離的,這能減輕傳統媒體對事實報道的失真程度。因此,傳統媒體絕對不能忽視微博的存在,應該積極吸納微博的傳播優勢,不斷提高自身的傳播能力和水平,與微博共同發展。可見,從時效性、內容的豐富性、互動性等方面,傳統媒體都受到來自微博的壓力,這些壓力對傳統媒體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
如今,微博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此產生了知名博主,可分為草根知名博主和名人微博。前者是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炒作成擁躉眾多的草根人士,這類微博具有很強的傳播效力;后者是名人,這類微博除具有傳播效力外,還有很大價值的潛在代言效果。
對于名人微博則是以博主的知名度得到別人的關注和了解,他們運用微博往往是通過這樣一個媒介來讓自己的粉絲更進一步的去了解和喜歡自己,微博在他們手中是平時抒發感情的一個平臺。例如,微博女王姚晨,她的粉絲已超過了2000萬,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間接地增加了人氣,也使我們與這些平時只能在電視、電影中看到的明星有了交集點。
在微博中,不僅活躍著社會名人,也活躍著普通群眾。140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在這個平臺中人人平等,不管你是企業家還是農民工,只要你添加關注發表言論,就會得到他人的關注,這一點導致大量原創內容爆發性的生產出來。另外,微博網站現在的即時通訊功能非常強大,通過QQ和MSN直接書寫,在沒有網絡的地方,只要有手機也可即時更新自己的內容,哪怕你就在事發現場。如前段時間鬧得滿城風雨的明星夫妻(董潔和潘粵明)離婚事件,最初就是由知名博主八掌柜爆料的。又如一些突發性事件或引起全球關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場,就會發微博,及時的進行信息傳遞。因此,微博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增加了言論的自由度。正如李松博士所言,“微型博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真正標志著個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作為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與企業具有不同的社會分工和角色定位。微博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媒體形式,對企業發展來說也是一個不可錯失的機遇。
企業微博是基于微博的出現而形成的商業化網絡工具,它是一個基于客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企業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企業信息,并實現高效便捷的信息傳播。
“微博是地球的脈搏”,美國《時代》周刊如此評價微博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來自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預測,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活躍注冊帳戶數在2011、2012、2013年底將分別有望突破1.5億、2.8億、4.6億。在國際上,微博“鼻祖”Twitter已經占據了全球大半個市場,據美國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6月Twitter全球訪問用戶量已達4450萬,比去年同期的290萬增長1460%,且這樣的比例還在與日俱增。
微博以簡單、快捷的操作方式變得更加“親民”。企業通過微博可以發起各種話題,吸引公眾參與討論,也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線上直播、有獎競猜、在線投票、捐贈等)實現與用戶們的互動。
“每一個微博用戶后面,都是一位活生生的消費者。”微博平臺已經成為企業樹立企業形象與產品銷售的重要途徑。企業可通過其官方微博進行商業信息的即時更新與傳播,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加強企業內外的交流;也可以通過其官方微博的頁面,與消費者進行及時的溝通;還可以與合作商進行深入交流,實現企業的商品品牌推廣,傳播企業形象,拓展業務來源。
傳統媒體環境中,新聞輿論集中在主流媒體手中,其生成模式單一,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微博的出現改變了這種輿論方式。《華盛頓郵報》在題為“在中國,微博成為言論自由平臺”的報道中說,微博正在改變中國公共輿論的結構。由此可見,微博對社會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盡管微博在中國的發展只有兩年的時間,但其產生的影響卻不可忽視。公民以微博為渠道參與的公共事件成為中國公民發表言論的重要因素,促使公眾與官方對話方式的形成,讓“草根”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性。
網絡傳媒的發展,帶給我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定的沖擊。它不僅削弱了黨和政府對輿論導向的控制力,而且帶來了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競爭,由此產生了政務微博。
政務微博就是由各種政府機構或官員個人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真實信息通過某一微博網站的官方認證而開設的微博平臺。在我國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官員個人所開設的政務微博,其微博平臺的主要內容都以發布和傳播與其工作內容相關的涉及公共事務的信息。通過微博這一傳播媒介,政務微博成為了國家管理人員了解最全面的、最底層的信息的方式,增加了政府與群眾的互動性,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監督功能。
董立人近期在《領導科學》中撰文指出,政務微博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一種參與社會管理的新平臺,帶來了新鮮能量,同時也給政府官員及職能部門帶來一些新問題。對于這些新問題,我們應該及時的找出解決方法,使這一新媒介更好的為黨、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通過上述對微博特征的了解及其對個人、企業、社會深刻影響的分析,不難看出微博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微博輿情已成為塑造當下社會輿論生態的重要力量。雖然微博的前景尚不確定,但隨著微博自身功能的不斷完善,微博所具有的移動報道功能和輿論影響方式,將給傳統媒體帶來很大的沖擊,它的出現對傳統媒體來說既是一次挑戰,同時又蘊涵著無限機遇。傳統媒體和微博應該實行優勢互補,積極地進行互動,使二者的媒介融合度進一步提高,實現共生共榮,共同創造新的媒介生態環境,這將會對新聞質量的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殷俊,孟育耀.微博的傳播特性與發展趨勢[J].今傳媒,2010(6).
[2]謝耘耕.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李心妍,劉俐俐.淺析微博中的“微輿情”[J].新聞世界,2011(7).
[4]胡泳.微革命:從推特到新浪微博[N].新周刊,2010年1月15日.
|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
編校:丁 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