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是各個民族人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高校音樂教育增加對民族音樂的教授,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民族的含義,還能加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力度,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民族音樂;特色;高校音樂教育
高校加強民族音樂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還能陶冶其審美情操,促進其思想和身心的健康成長。可以說,加快高校民族音樂文化建設是實施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能夠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
不同時代下,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在各自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與當地人文、地理息息相關的音樂,而且其音樂特色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大學生通過學習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可以從中了解各地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甚至能夠通過觀看民族民俗音樂表演,了解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服裝和裝飾特色,從而擴大自己的音樂文化視野。例如學習蒙古族的長調,可以發現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的特點,進而了解到它的形成與內蒙古草原地域遼闊、人口稀少的地理環境之間有緊密聯系,其表達的是對草原、牧場、藍天、白云等的贊美;而吳越地區的越劇和評彈則充滿了吳儂軟語的氣息,這種特色的形成與當地溫暖濕潤的氣候、秀美精致的景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西北音樂的豪放粗獷離不開那厚重的土地氣息一樣,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音樂文化;壯族的對歌也是充滿了地方特色,它通過對歌的形式,表達了對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肯定,而其中的代表作《劉三姐》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學習不同民族的音樂可以了解各地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進而增長學生的音樂知識,并拓寬其文化視野。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
優秀的民族音樂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真、善、美的啟迪。在我國,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音樂的教化作用,如春秋時期貴族的教育“六藝”里就有“樂”的教育,孔子也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音樂可以提升人的修養和氣質,促進健全人格的培養。純凈的民族音樂可以使人內心的壓抑情緒得到釋放,細細體味音樂的恬靜和美好,激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如我國葫蘆絲音樂經典《月光下的鳳尾竹》,其婉轉悠揚的旋律使人沉浸在安靜恬淡的氣氛中,靜下心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純凈美好的心靈體驗。不同的民族音樂有不同的表達主題,如勇敢、堅強、自由、感情等,欣賞者可以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情感的起伏變化,從而加深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如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冒著被禁閉的危險在監獄長的辦公室里播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所有的囚犯在音樂響起的那一瞬間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側耳傾聽。就像瑞德所說,盡管他們聽不懂所唱詞的意思,但他們仍然能感受得到其中的美好和自由,那時他們心靈深處受到極大的震撼,從未聆聽過音樂的他們在那時突然理解了人生,這便是音樂的魅力和價值所在。所以說民族音樂能夠加深學生對感情、生命等的認識和感悟,凈化其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提升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加強民族音樂的教育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精神
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音樂風格,真實生動地記錄了一個民族歷史的變化和發展,它既是一個民族長年積淀下來的文化濃縮,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反映。民族精神決定著民族的興衰,而蘊含在民族音樂中的民族精神則更能鼓舞人心。如在八年抗戰時期,我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以及聶耳、田漢合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這些音樂以恢弘的氣勢和振奮人心的填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民族崛起而艱苦奮戰,極大地鼓舞了全民士氣,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當時備受蹂躪的中國大地上播下了不屈的種子,以致其能夠作為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半個多世紀的音樂舞臺上長盛不衰。其中《義勇軍進行曲》也因它磅礴的氣勢和不屈的精神被定為我國的國歌,這種民族精神一直到今天仍鼓勵著中華兒女奮勇向前。不難看出,民族音樂教育可以使民族精神得到強化,使學生通過民族音樂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當今社會,學生民族精神意識普遍淡化的情況下,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提升民族精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綜上所述,完善的民族音樂教育能給高校以及社會帶來諸多積極影響。但是,我國高校目前正規的音樂教育普遍存在著嚴重西化的現象,西方古典音樂和樂器成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而傳統的民族音樂反而成為了選修課,有些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甚至被束之高閣,漸漸被人遺忘。究其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自鴉片戰爭以來,包括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在內的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而此時的中國大地早已千瘡百孔,為了使中國重新站立起來,從清政府到民國政府,都大力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先進的文化思想。就在這一時期,西方的音樂文化就在早期知識分子的頭腦中扎下了根,成為當時音樂的主流,進而持續到今天。
第二,我國各民族地區在自身的發展中都創造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我國的民族音樂比較復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指導系統,學習起來并不容易。另外,我國的民族樂器和西方相比,豐富卻繁瑣,很多樂器比如編鐘就不方便人們隨身攜帶或演奏。而且我國的民族音樂尤其是漢族的傳統音樂以曠達悠遠見長,講究一曲琵琶彈出萬千愁緒,一支簫吹出悲歡離合,而這些內在的含蘊文化不是一日半日就能夠使學生領會的,多數學生會因其晦澀難懂對民族音樂望而卻步,少數人對民族音樂和樂器的學習也只是淺嘗輒止。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受重視,大部分學生提起西方音樂名曲、樂器和作曲家如數家珍,但提起我國的民族音樂,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優秀而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漸漸被國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他國的民族音樂,這種西化的局面與中國音樂教育中應有的中國氣韻顯然是不相稱的,對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來說也是一種缺撼。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學家柯達伊曾說過“優秀的匈牙利民族音樂,不僅具有民間的意義,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因為他們屬于全民,就必須使它們盡快地為人們占有。”對于我國的民族音樂來說同樣如此,所以,當下高校必須改進目前的音樂教育模式,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增加民族音樂課程。目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學以西方音樂教育為主,傳統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課程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必須增加民族音樂課程。一方面要增加民族音樂理論教學課程,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民族音樂器樂課程的設置,從兩方面來加強民族音樂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
2.豐富民族音樂教學模式。由于民族音樂具有極強的民族地域特色,所以,在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時絕不能依照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必須因其特色而采取恰當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組織學生多聽、多欣賞各式各樣的民族音樂,同時給學生講解典故或是流傳下來的故事,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如在欣賞越劇經典《紅樓夢》時,可以給學生適當講一些寶、黛、釵三人的感情糾葛,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理解劇中人物形象,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在同學們欣賞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時,可以給學生講解阿炳的身世及經歷,讓學生體會到樂曲《二泉映月》悲涼凄慘的原因,增加對音樂的感知。其次,可組織學生開展民族音樂演出活動。不管是西北的信天游還是長江流域的川江號子,無論是云南的葫蘆絲還是幾千年前的編鐘,都可以在民族音樂的舞臺上演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音樂演出做相應指導,或是在音樂演出之后給予點評,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的整體水平。通過這種模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增加他們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個人的民族音樂文化素養,增加高校的民族音樂文化氣氛。
3.完善民族音樂教材的編寫。在我國高校當前的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教材在內容上不夠完整,數量上也是屈指可數,這也直接導致民族音樂的教學和學習不夠系統完善。因此,當下高校必須整理出一套系統完善的民族音樂的教材,教師才有可能根據教材進行完整的民族音樂授課,學生也能從教材中學到系統的理論知識。完善民族音樂教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學校直接購買市場上的關于中國民族音樂的書籍,加以整理編校,以音樂教材的形式編寫出來;另一種是高校可以根據當地的地方音樂特色,編寫教材,突出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比如陜西的高校可以集中搜集一些民間的信天游、蘇浙地區的學生可以研究越劇和評彈、內蒙古的學生可以學習馬頭琴和長調等。高校可將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編寫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這樣學生既可以對全國的民族音樂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對當地的民族音樂有更深入了解,學習到當地的音樂文化精髓,這不僅能夠加強民族音樂教育,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音樂得到傳承。
4.將民族音樂課程納入年度考核系統。高校必須加強民族音樂的考核,這不是單單為了考試而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端正學習民族音樂的態度,從而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強化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一個規范的考核體系,才能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惠芳.當下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重要性[J].大舞臺,2012(09).
[2]金哲.論民族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10).
[3]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5-66.
[4]尹緋.試論音樂實踐對于高校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07(06).
|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
編校:武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