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一個獨立的邊緣醫學學科,運用了主動方式的康復治療方法,即誘導并增強肌肉的自主神經支配信號,適用于神經、肌肉損傷性疾病的康復治療。臂叢神經損傷作為周圍神經損傷的一類,我們探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應用于這類病人康復治療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關鍵詞:肌電生物反饋 臂叢神經損傷 討論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07-01
1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背景
生物反饋的實驗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開始嘗試用于治療疾病,80年代開始應用于醫療臨床。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對心理應激反應造成的各種功能障礙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肌電生物反饋技術適用于神經、肌肉損傷性疾病的康復治療,如卒中、腦外傷、腦手術后遺癥、脊髓損傷、小兒腦癱、老年癡呆、面神經麻痹、肌張力高、外周神經損傷、肌肉萎縮,以及骨關節僵直等。不僅適用于急性疾病患者,尤其適用于慢性、陳舊性、經其他方法治療不能進一步改善功能者。
生物反饋是在電子儀器幫助下,將人體內部的生理過程、生物電活動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機體電活動信息以視覺(如讀數圖表)或聽覺(如提示音)形式呈現出來,使人體得以了解自身的機體狀態,并學會在一定程度上隨意地控制和矯正不正常的生理行為。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生物反饋療法中的一種,它是涉及了物理醫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及康復醫學知識和技術的多學科、綜合應用的新技術,在國外是一個獨立的邊緣學科。借助肌電采集設備記錄自主收縮肌肉時的微弱生物電信號,并以此為根據,通過視覺或聽覺通路提供信號反饋大腦。這樣將平時人們不易感知的神經指揮肌肉的功能變化轉變為可以感知的視聽信號[1],并讓患者根據這些信號,通過指導和反復的自我訓練學會控制自身不隨意功能。肌電生物反饋采集的反饋信息是腦細胞控制肌肉的電信號,因為骨骼肌是可以隨意控制的,所以肌電自身調節相對容易掌握,治療方法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而且療效可靠,是目前世界各國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生物反饋療法。
2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用于臂叢神經損傷康復
康復治療的機理是基于腦的可塑性原理[2],即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具有自身調節、修改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是中樞性病損恢復的形態學和生理學基礎。常規的運動、物理因子和電針等康復治療多采用被動的方式治療,往往忽視了患者軀體功能障礙與心理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從外界單向地進行刺激治療,無助于神經自主支配信號的誘導或增強。而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技術的根本理念則是采用了主動方式,即誘導并增強肌肉的自主神經支配信號,可以說正符合了康復治療的本質機理。
臂叢神經損傷的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失神經指揮,即大腦無法發出電信號控制肌肉運動。所以臂叢神經不完全損傷的病人,以及臂叢神經完全損傷的術后病人都可以接受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進行康復。病人接受了神經修復、神經移植或功能重建的手術之后,給予病人治療,可以加速大腦重新組合對上肢功能恢復的指揮功能,防止肌肉萎縮和相應大腦功能區域被占領。
臂叢神經損傷的病人由于失神經肌肉萎縮,在康復的初期肌力一般較弱,肌肉收縮可能無法使肢體移動。病人在短時間內無法感到可見的改善,這樣對于病人建立康復的信心,堅持鍛煉并不利。所以我們運用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設備將本來意識不到的生理功能轉變成直觀可視的信號,就方便了患者理解及控制,從而能較好地改善神經系統損傷患者的肢體功能,加速康復。這種可視性信號提供腦和脊髓學習、提高功能的一個客觀目標,而客觀目標是腦學習和提高功能所必需的。
當病人進行接受治療時,我們將肌電生物反饋設備的電極片放置于某一上臂動作的主動肌的起點與止點,引導病人努力思考完成該上臂動作,同時讓他觀察儀器采集后,轉換成可視信號的肌電信號,與自己大腦試圖指揮肢體的努力對應起來,給予大腦反饋,幫助一度失去對肌肉指揮的病人重新掌握指揮的能力,以及今后進一步鍛煉增強肌力。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還能夠通過建立起軀體功能與心理功能兩者間良性的相互促進的反饋作用通道,從而提高軀體功能障礙的康復效果。肌電生物反饋設備在治療可以記錄下每一次治療過程中肌電的數值變化,并自動計算得到最大肌電值和平均肌電值等數據。結合體檢評估,對病人接受治療后的病程進展可以直觀的做出對比、分析,然后告知病人。治療中我們發現,只要肌電反饋值有輕微升高,就可讓患者產生愉快的情緒,減少病人的悲觀消極情緒,激發其康復欲望及動力,使其更加主動地配合訓練,有助于增強康復信心,改善負面情緒,進而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3]。
3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引導和促進
肌電生物生物反饋治療并非一成不變的,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①建立自主支配信號階段:采用引導技術促進腦細胞發出控制信號到各肌。該過程的機理主要是促進損傷區對應的腦細胞恢復功能,訓練損傷區周圍正常細胞發揮功能取代損傷腦細胞的功能,暢通并啟用體內潛伏的備用神經傳導通路。該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恢復肌肉的自主神經支配。②增強肌力階段:運用信號增強技術增強肌力,使肌肉具備抬高肢體運動的能力。該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肌力,提升主動關節活動范圍。③轉變功能階段:采用大腦運動指揮修復和調節技術,促使大腦發出和傳導正確的運動控制信號,糾正生物力學紊亂[4],使肢體運動恢復協調有序,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該階段的目的是將前兩個階段的治療成果轉變成日常活動所需的運動功能。這三個階段并非相互獨立,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穿插運用,循序漸進地提高才能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現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手功能康復部已經運用丹麥丹密特公司提供的AM800肌電治療儀,治療臂叢神經損傷后失神經肌萎癥狀的病人。根據一階段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和一些數據統計,發現對該病的病人康復有著一定促進作用,值得進一步治療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玲玲,馮珍.肌電生物反饋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994,27(3):289-292
[2] Fraser C,Power M,Hamdy S,et al.Driving plasticity in human adult motor-cortex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otor function after brain injury[J].Neuron,2002,34(5):831—840
[3] 姜穩妮,李春梅,董海燕.肌電生物反饋與康復訓練對腦卒中上肢肌力恢復的對比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7(21):5088-5089
[4] 翟宏偉,陳偉,鞏尊科,等.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對膝關節功能障礙康復的影響[C].江蘇省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2009.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