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干預對缺血缺氧性腦病(HIE)患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
方法:將在我科發育行為評估室進行定期隨訪的HIE患兒隨機抽取41例,設為干預組。將與這類患兒同期在我科住院的HIE患兒隨機抽取37例,設為對照組。兩組患兒均應用GM1規范治療三個療程,干預組在藥物治療同時根據嬰兒的發育進程定期給予評估及針對性的指導,對照組患兒只接受了常規的健康宣教。
結果:干預組患兒的智力及行為發育指數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
結論:早期干預能促進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的神經心理發育,幫助他們盡早康復。
關鍵詞:缺血缺氧性腦病 早期干預 神經心理發育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12-01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新生兒科的常見疾病,也是導致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觀察早期干預對HIE患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本文對新生兒期在我院住院,并應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GM1)規范治療的HIE患兒進行測試和評價,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發育行為評估室進行定期隨訪的HIE患兒隨機抽取41例,設為干預組。將同期在我科新生兒病房住院的HIE患兒隨機抽取37例,設為對照組。兩組患兒均符合HIE診斷標準[1],且經頭顱CT檢查確診,均應用GM1規范治療三個療程。排除先天性及遺傳代謝性及早產病例。兩組患兒性別、病情、出生體重、Apgar評分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干預組在兒科的發育行為評估室建立專科檔案,定期進行隨訪。采用醫院和家庭相結合的方式,具體為:出院前3天對其家長講解早期干預的目的和意義,取得家長的同意和合作。指導家長如何從新生兒期開始進行刺激。①視覺刺激,即用色彩鮮亮的東西在距離患兒眼睛20~30cm處移動,讓母親在哺乳時,用愛撫的眼神、輕柔的聲音、會心的微笑與患兒交流;②聽覺刺激,多與患兒講話、講故事、唱兒歌、播放好聽的樂曲,2~3次/天,15~20分鐘/次;③感覺刺激,加強母嬰皮膚接觸,母乳喂養,嬰兒撫觸,2次/天,15分鐘/次,還可把患兒放在盛溫水的盆中,行水浴撫觸;④嬰兒被動操:輕握嬰兒手腳,伸屈上下肢,按節奏反復進行,2次/d,3~5min/次。⑤根據嬰兒發育進程,每月對家長進行育兒知識的講座、培訓及電話咨詢。⑥定期復診,每3個月隨訪一次,同時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指導。對照組僅接受一般性的保健指導。
1.3 比較方法。兩組均采用GESELL嬰兒智能發育檢查量表測定兩組嬰兒12個月時的發育商數。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比較。兩組患兒在性別、家庭環境、母親文化、身高、體重、頭圍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2.2 兩組患兒生后12個月時發育商數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 新生兒HIE是導致新生兒死亡和傷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為探討早期干預對HIE患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選擇的兩組病例均應用GM1規范治療三個療程,排除了藥物、家庭結構、母親文化程度、營養等方面因素的干擾,結果發現兩組患兒在生后12個月時干預組嬰兒各個能區發育商數均高于對照組,統計學處理差別具有顯著性(P<0.01)。以上資料說明早期干預對患兒智力發育是有效的。說明有生理性高危因素兒童,在經過規范的治療及護理,處在豐富刺激環境中嬰兒的認識延遲能得到改善,而缺乏刺激其認識發展水平下降,提示早期干預對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意義重大。
3.2 早期干預效果明顯,考慮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本文只選擇了經過早期應用GM1等藥物規范治療后的輕中度HIE患兒進行隨訪、測試,剔除了未規范治療及重度HIE患兒。②目前已知,嬰幼兒2歲以內是中樞神經發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強、代償能力最好的腦發育關鍵期。若在此期予以各種良性刺激,可促進腦結構和功能代償。③利用正常行為范圍標準對患兒進行比較,及時發現異常,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智力潛能[2,3]。干預組除對家長定期進行有關HIE疾病及育兒方面知識的講座、培訓外,通過GESELL量表對HIE患兒進行定期測試、評價,可為醫務工作者對疾病的預后判斷和給家長的預見性指導提供依據,從而給予家長堅持治療的信心及希望,使家庭干預能夠長期、有效的進行,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組·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S].中華兒科雜志,1997,35(5):99
[2] 鮑秀蘭,孫淑英,王慧敏,等.0~2歲早期教育效果[J].7中國優生優育,1994,5(2)113-115
[3] 孫淑英,鮑秀蘭,沈寶珠,等.早期干預促進窒息兒智能發育[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7(4):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