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56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護理的效果。
方法:選擇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56例62個膝關節,術后給予系統康復護理訓練。
結果:術后所有患者獲得4個月-5年隨訪,采用HSS膝關節評分標準,其中優46膝(74%),良12膝(19%),優良率93%。
結論:人工膝關節患者術后給予良好的康復護理訓練能減少膝關節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膝關節置換 康復 訓練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22-01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疼痛,明顯改善膝功能,矯正關節畸形,從而提高患者總體生命質量要求。隨著人工膝關節關節置換術的廣泛開展,術后康復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確的健康指導,可促進病人肢體功能康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增強手術效果。我院自2007年5月-2012年5月對收治的56例62膝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手術后康復訓練護理,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6例62膝,男21例,女35例,年齡45-78歲,平均(62.7±5.4)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關節疼痛、膝關節畸形、正常行走和上下樓梯時功能有明顯限制。所有患者均排出有全身或局部感染存在,有3例患者分期行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左膝28例,右膝34例。主要病因為:膝關節骨關節炎4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22例,所有患者心肝腎功能均正常,無無手術禁忌證。
2 護理
2.1 術后護理。
2.1.1 術后生命體征的觀察。患者術后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持續心電監護,觀察血壓、脈搏、氧飽和度的變化,觀察患者神志、面色、尿量變化,嚴格掌握輸液速度,防止出現急性心力衰竭或者肺水腫,術后應加強巡視,主動詢問,以便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
2.1.2 引流管護理。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脫落,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于二天內拔除引流管。嚴密觀察患者切口滲血,肢端血液循環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觀察患肢皮溫、顏色、感覺、血液循環等,指導患者保持患肢伸直位并抬高15°-30°,以促進靜脈、淋巴的回流,防止出現下肢血液循環障礙。
2.1.3 術后并發癥的觀察。感染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最嚴重的并發癥,也是導致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若術后出現體溫升高伴有傷口疼痛、關節腫脹、切口紅腫等情況,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檢查是否有感染存在。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活動,避免靜脈血栓發生,觀察患者腫脹、靜脈回流和皮膚的溫度情況,保持引流通暢,促進靜脈回流,鼓勵足趾趾端、踝關節主、被動伸曲運動與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活動,并給予預防性的抗凝治療。
2.2 術后康復訓練護理。術后當日,患膝下墊一軟枕,下肢伸直,保持足高髖低位,術后6小時由專職護士指導患者做患肢靜力性收縮。患者平臥,足尖朝上,反復做翹足趾、蹬足跟練習,每日6次,每次20-30下。次日指導患者做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并進行股四頭肌鍛煉。患者平臥,盡量伸膝并背伸踝關節,持續5秒后再放松為一次,每日4次,每次50下,以主動鍛煉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的等長收縮。CPM機鍛煉膝關節,不但可以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促進肢體腫脹消退,應用持續CPM機給予患肢在無痛狀態下的被動運動,起始角度0-20°持續40分鐘,每天2次,遂日增加10°,術后3-5天鼓勵病人下床活動,先讓病人雙手扶床邊,做下蹲動作,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然后借助于拐杖練習平地行走,最后練習上、下坡[1]。術后第2周繼續使用CPM功能鍛煉,膝關節的活動角度增大至90°-100°,繼續加強患肢股四頭肌及直腿抬高訓練,床邊下垂訓練;開始下床訓練時重心側向健側下肢,患肢盡量不負重,以后重心逐漸向患側過渡,術后2周拆線,15天-20天出院,出院后繼續進行股四頭肌及繩肌等長收縮和膝關節功能主動屈伸練習[2],術后第3周繼續主動直腿抬高訓練、患肢負重、行走步態訓練及平衡能力訓練;利用拐杖行走至自行行走;訓練中患者配合獨立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動作。術后第4周-3個月,鞏固和增強患肢活動范圍,進行負重及生活自理能力訓練。術后2個月根據病情棄拐行走,不宜長時間行走和劇烈活動,不坐矮凳和跪下。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患側先下[2]。
3 結果
術后系統康復訓練至出院,出院后門診定期復查或康復治療,經過細致有效術后康復訓練與護理,所有患者均康復,平均住院(17.6±3.3)天,56例患者術前HSS評分[3]為4-55分,平均35分;術后經過4個月-5年隨訪,HSS評分提高至66-94分,平均84分,其中達優46膝(74%),良12膝(19%);中4膝(6%);優良率93%。
4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要達到負重,伸屈活動,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是保證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關鍵。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目的在于緩解疼痛,矯正膝關節畸形,改善患肢功能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有效的功能鍛煉能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瘢痕粘連,利于肢體功能盡快恢復,術后的康復護理可改善假體的功能,促進病人恢復體力、增強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的協調性[4]。術后早期主動伸屈膝關節使關節腔積血明顯減少,肢體的腫脹明顯減輕,使膝關節被動活動度增加,CPM機鍛煉膝關節,不但可以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促進肢體腫脹消退,而且可以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的損傷修復,同時它還可以有效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漸進性的抗阻練習和較長時間持續關節周圍組織拉伸,可防止攣縮粘連,保持關節活動范圍,逐步提高關節的穩定性,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從而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目的[5]。
本文結果顯示,56例62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通過康復護理及系統康復訓練,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優良率93%,術后的康復訓練及護理指導成為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防止關節組織包括韌帶和肌腱的粘連、僵直,刺激關節軟骨再生,避免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康復訓練及正確的護理指導,對術后患者早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雪波,劉沛珍,陳秋芳.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效果觀察[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2):13
[2] 陳佩珠.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河南中醫,2003,23(7):87-88
[3] Insall JN,Ranawat CS,Ag liet ti P.A compare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 Bone Joint Surg(Am),1976,58:754
[4] 馬淑煥.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J].河南中醫,2003,23(10):88
[5] 王國華.膝關節手術后CPM的應用[J].中醫正骨,2007,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