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針刺百會穴為主的調督法治療腦卒中后失眠與口服安定的差異性,為中醫治療此類病癥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方法。
方法:將60例腦卒中后失眠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給予針刺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安定治療。分別在4周后及3個月后評價療效。
結果:治療4周后及3個月后,針刺組和對照組有效率及PSQI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針刺百會穴為主的調督法治療腦卒中后失眠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百會穴 調督法 腦卒中 失眠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25-02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礙,以失眠最常見,Palomaki等[1]發現卒中患者入院時睡眠障礙高達68%。本人領導的課題組應用針刺百會穴為主的調督法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癥,臨床療效良好,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研究對象。本臨床研究對象來自于我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住院及門診病人60例。治療組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62.48±3.66歲,病程11.44±6.35月,PSQI評分16.34±2.23。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62.40±4.78歲,病程10.60±4.60月,17.18±2.99。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公布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2],全部病例均經CT或MRI確診。失眠診斷標準:以世界衛生組織編寫的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3]為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在40~70歲;③病程在3個月到一年;④具有良好的依從性。
1.4 排除標準。①中風急性期,中風后癡呆患者;②發病前有嚴重失眠癥狀、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智能低下者;③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者。④全身性疾病如疼痛、發熱、咳嗽等,以及外界環境干擾因素引起者。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組。根據上述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確定合格者受試者60例,將患者隨機分配到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
2.2 治療方法。
2.2.1 治療組。治療前一周及治療期間停用安眠藥。①取穴:神庭、百會、風府、神道、四神聰。②針刺手法:快速捻轉進針,穴用平補平瀉法。取穴方法、進針深度、角度均參照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腧穴學》。每次留針30min,每5min行針1次。每周治療6次,周日休息。
2.2.2 對照組。安定5.0mg(中山市三才醫藥廠),每晚一次,睡前半小時口服,給藥治療共4周。
兩組患者均據具體情況,針對主觀感覺、機體狀況指導其情緒轉移,行心理調適,對有運動言語障礙患者給予相關康復治療,使其建立信心,配合治療。
2.2.3 療程。治療組及對照組均治療4周。治療4周及3個月后統計療效。
2.3 觀察指標。
2.3.1 睡眠障礙改善有效率評價。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的“不寐”評定標準,并結合WHO制訂的睡眠效率評定標準,本項臨床研究的有效率定為以下3個層次:①治愈:睡眠正常,醒后精神充沛,伴有癥狀消失;②好轉:睡眠延長,但較前增加不足3小時,伴有癥狀改善;③無效:癥狀無改善。治療4周后統計,評價近期療效。
2.3.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用來評定睡眠障礙,PSQI參與計分的條目可組合成7個成分: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應用和日間功能障礙。每個成分按0~3分計分,累計各成分加分為PSQI總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治療4周后及3個月后均統計,評價近期及遠期療效。
2.4 統計學處理。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2.0建立數據庫。采用Ridit分析及t檢驗,以P<0.05作顯著性差異的檢驗標準。
3 結果
治療4周療效。
結果表明,4周后針刺組治療前后部分成分得分及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各成分得分及總分比較,僅在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總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成分得分及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腦卒中和失眠雖為祖國醫學中兩個不同的病癥,但從其病因病機分析,兩者具有一致性。腦卒中即為祖國醫學之“中風”,臨床中尤以肝腎陰虛所致的陽亢風動,氣血升逆者多見。中風后氣血益加虧虛,且多數患者陰精虧損于下,肝陽爆漲于上,陰不斂陽,陰陽失衡,“督脈受損”和“元神”被擾,而出現“不寐”。根據經絡理論,督脈起于胞中,兩絡于腎,貫心入喉,上通于腦,與諸多經脈交會,聯系諸多臟腑,故可將腎之精、心之神上輸于腦,養腦益髓,以奉元神。另外,督脈與任脈相通,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百會穴是足太陽,手、足少陽,足厥陰,督脈5條經脈的交會穴,故稱三陽五會,又是百脈朝會之穴,有輸出輸入、宣通氣血的功能。
現代研究發現針灸百會穴對腦血流量有較明顯的影響,丁為國[5]等發現針刺百會穴后急性腦血腫大鼠局部腦血流量及頭穴針刺后局部腦血流量和神經功能癥狀與造模組的相對應時刻對比局部腦血流量有顯著性的提高,神經功能癥狀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復。
本研究表明調督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療效確切可靠,持續平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Palomaki H,Berg A,Meririnne E,et a1.Complaints of Poststroke Insomnia and Its Treatment with Mianserin[J].Cerebrovasc Dis(S1015-9770),2003,15(122):56-62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3] 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23).第3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31-61
[4] 陳佑邦.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75
[5] 丁為國,李麗欣,許紅等.針刺百會穴對急性腦血腫大鼠局部腦血流量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