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熱療在治療骨性關節炎中的作用與體會。
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收治的骨性關節炎患者130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增加中藥熱療項目,比較兩組患者4個療程后疼痛及活動受限情況。
結果: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活動受限情況輕于對照組,其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中藥熱療可以有效緩解骨性關節炎患者疼痛情況,提高其活動能力,對其康復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中藥熱療 骨性關節炎 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35-02
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變形、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一種慢性關節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與活動能力受限,這種疾病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大影響[1]。目前,對骨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有藥物、非藥物及手術治療三種。病情較輕者可使用非甾體類消炎類藥物治療,對于病情嚴重者可以行手術治療,但手術遠期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并發反應,所以對于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2]。我國中醫在保守治療及治療慢性疾病方面有獨到之處,中醫藥中的熱敷、熏洗、汽化等治療手段具有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少等優點[3]。本文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收治的骨性關節炎患者130人為研究對象,探討中藥熱療在骨性關節炎中的作用和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文研究對象為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收治的骨性關節炎患者13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72人,平均年齡(57.34±12.42)歲,平均病程(1.21±0.65)年,其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02人,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影像學診斷為骨性關節炎,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2007年制定的關于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5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所患疾病類型方面未見顯著差異,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醫熱療項目,具體為使用川牛膝、透骨草、當歸尾、紅花、木瓜、松節等中藥,放置于布袋內,在電飯煲內加熱,煮沸30min,使藥物吸水膨脹,后將含有藥液的電飯煲放于患者患處下,使蒸氣上升作用于患處,時間為從熱氣冒出開始計算的30min,熱療后需清洗患處皮膚,上下午各一次,以7天為一個療程,實驗全程治療4個療程。在實驗開始前后開始后2療程和4療程時,使用我們自制的骨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自評量表,比較患者疼痛情況,同時在4個療程結束后,根據相關評判標準,對患者活動受限情況進行分級,比較兩組患者活動受限情況間的差異。
1.3 統計方法。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所有統計分析由SPSS17.0實現,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疼痛改善情況的比較。在熱療開始前和開始后2療程和4療程時對患者的疼痛狀況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在熱療開始前,兩組患者疼痛情況無顯著差異,但在開始后2療程及4療程時,觀察組患者疼痛情況得分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活動受限情況的比較。在熱療開始后4療程時對兩組患者的活動受限情況進行評價,其中從0級到3級活動受限情況逐級加重,而活動受限級別在0或1級時我們則認為治療對患者的活動有明顯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經過4療程的中藥熱療,觀察組患者活動受限情況優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5,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2。
3 討論
我國傳統中醫認為,骨性關節炎屬于痹癥范疇,《內經》中對其發病機制的解釋為“風寒濕三氣雜至”,“痹在于骨則重,內舍于腎”,認為是氣血不足導致脈絡空虛,風邪乘虛而入,留滯于關節,從而引發疼痛。中醫對于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為滋補肝腎、驅風祛濕、消腫止痛。我們認為只有做好中西醫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對患者疾病的綜合治療效果,而中藥熱療正是對西醫治療骨性關節炎中的重要補充[4]。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相同的常規治療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都有一定好轉,但在治療2療程和4療程時,觀察組患者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中藥熱敷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我們認為,這主要是方中紅花、當歸等的活血通絡作用和川烏等的鎮痛作用所引起[5]。同時,結果表明,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患者活動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中藥熱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我們認為,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方中的有效成分在起到麻醉作用的同時,提高了患者在功能鍛煉時對疼痛的耐受能力,從而促進了患者的康復過程。
中藥熱療主要是通過蒸氣熱敷,使患處毛細血管張開,局部微循環開放,一方面起到驅邪外出的作用,一方面也方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進入患處。在對患者進行中藥熱敷治療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熱敷環境宜選擇在溫暖無風處,以防風寒,最好能使患者在家中或社區進行治療;熱療的時間應在30min左右,不易太長或太短,熱療時應保證患者體位舒適;熱療的溫度應根據患者的耐受調整,以溫度越高越好,但無不適為原則;熱療的一個療程和幾個療程之間要做好記錄。同時我們要充分了解藥效和禁忌癥,對有皮膚破損、體溫異常及心肺嚴重疾病者應慎用,月經期婦女及孕婦要在充分論證可行性的基礎上使用熱療,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淑芳,李瑩輝,徐團才,等.骨性關節炎的生化及病理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4,8(5):938-939
[2] 洪雁,趙楓林,崔衛東,等.綜合康復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0):798-799
[3] 周達岸.骨性關節炎的中醫發病機制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4):756-757
[4] 周洪保,張曦,呂正祥,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18(2):87-89
[5] 任平,黃熙,張莉,等.麻醉犬心房內注射復方川芎湯后血清中川芎嗪藥時曲線雙峰與血流動力學效應的關系[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0,21(7):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