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三種不同手術方式在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2年2月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分別采用三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并比較三種不同手術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髓內固定組的切口長度較人工關節組和髓外固定組短(P<0.05)。人工關節組手術時間較髓外固定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手術時間較人工關節組明顯減少;人工關節組的出血量較髓外固定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出血量較人工關節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和人工關節組的術后功能訓練時間較髓外固定組短,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應用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治療高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中近期效果滿意,可早期下地負重,盡早恢復肢體功能,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加強圍手術期處理。
關鍵詞: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 老年 股骨轉子間骨折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37-02
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2年2月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分別采用三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并比較三種不同手術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2月~2012年2月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66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7.64±6.32)歲;致傷原因:平地摔倒47例,車禍傷15例,床上墜落傷4例;按照Evans進行骨折類型分類:Ⅲa型8例,Ⅲb型20例,Ⅳ型38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5~14h,平均時間(7.84±2.46)h;入選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重度骨折疏松,其中合并骨關節炎11例,陳舊性轉子間骨折15例。合并內科并發癥:高血壓31例,冠心病21例,糖尿病2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9例。按照66例患者的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髓外固定組21例,髓內固定組23例,人工關節組22例,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及骨折類型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進行全面的生化指標檢查,詳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態,并及時調整;攝雙側髖關節X線片;行患肢皮膚牽引或骨牽引,以減輕疼痛;術前均給予對癥治療,糾正水電解質,控制血壓在21.3/12kPa以下,空腹血糖在8.0mmol/L以下,血紅蛋白在100g/L以上[1]。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如無絕對手術禁忌證,盡早手術,在保證手術麻醉安全的情況下術前準備1-7d,平均3d[2]。
1.2.2 手術方法。在多功能監護儀監護、連續硬膜外麻醉下手術,患者采取側臥位。髓外固定組和髓內固定組均按照AO操作手冊上的手術步驟,在C型臂X線機輔助下完成。人工關節組:髖關節后外側切口,注意保護患者的臀中肌止點,在切開關節囊后,先行股骨頸截骨,取出股骨頭和小骨碎片,保留大、小轉子等大的骨折塊及附著筋膜,選擇合適的雙動頭假體。漸次擴髓至合適時,留置髓腔銼,行大、小轉子等大的骨折塊復位,使用鋼絲內固定,盡可能維持解剖關系,對股骨距嚴重碎裂無法保留時,可用骨水泥重塑。假體柄長度選擇:Ⅲa型骨折患者選用170mm假體,Ⅲb型和Ⅳ型骨折患者選用200mm假體[3]。保持15°~20°前傾角插入合適的假體柄,深度以假體股骨頭的中心與大轉子頂端在同一水平線上。骨水泥凝固過程中注意患者血壓、呼吸、心電等生命體征變化,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復位,測試調整髖關節松緊度及穩定性。
1.2.3 術后處理。患肢置于輕度外展中立位,膝下墊軟枕。術后繼續給予抗生素靜滴3-5d以預防感染,加強內科治療。負壓引流留置24-48h后撥除[4]。常規運用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2天即開始肌肉等長舒縮功能鍛煉和足部背伸跖屈活動,術后第4天行被動功能鍛煉,術后1周鼓勵患者扶拐或助行器行走,術后2周下地負重行走。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及功能訓練時間,并采用Harris評分對所有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具體包括疼痛、關節功能、關節運動、行走能力等四項內容,滿分100分,其中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以下等級別[5]。
1.4 統計學處理。所有統計均在Windows SPSS17.0中完成,數值變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分類變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均數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或構成比的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 結果
2.1 三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及功能訓練時間比較。由表1可知髓內固定組的切口長度較人工關節組和髓外固定組短(P<0.05)。人工關節組手術時間較髓外固定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手術時間較人工關節組明顯減少;人工關節組的出血量較髓外固定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出血量較人工關節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和人工關節組的術后功能訓練時間較髓外固定組短,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三組患者之間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由表2可知人工關節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髓外固定組和髓內固定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股骨轉子間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骨折類型多為粉碎性。由于保守治療并發癥較多,甚至危及生命[6]。因此,除非患者有絕對手術禁忌證,否則應首選手術內固定治療。為了探討三種不同手術方式在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2年2月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分別采用三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并比較三種不同手術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髓內固定組的切口長度較人工關節組和髓外固定組短(P<0.05)。人工關節組手術時間較髓外固定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手術時間較人工關節組明顯減少;人工關節組的出血量較髓外固定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出血量較人工關節組明顯減少;髓內固定組和人工關節組的術后功能訓練時間較髓外固定組短,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人工關節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髓外固定組和髓內固定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應用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治療高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中近期效果滿意,可早期下地負重,盡早恢復肢體功能,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加強圍手術期處理。
參考文獻
[1] 王心迎,白海軍,吉旭彬,等.三種內固定方法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2010,5(10):922-925
[2] 盧正楷,沙宇,王必勝,等.不同方法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臨床骨科雜志,2011,14(4):297-299
[3] 胡灝,林格生.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9):35-36
[4] 賈燕飛,馮衛,佟雁翔.三種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13(2):130-134
[5] 戴兵,孟祥德,駱洪濤,等.三種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0,12(7):688-690
[6] 周成文.三種釘板系統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