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刮痧療法在歷史沿革過程中,在醫學理論及醫學實踐兩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重點介紹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歷史時期刮痧療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刮痧療法在使用工具、使用的介質、刮痧方法、刮痧部位及適應癥范圍等幾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刮痧 痧癥 發展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57-02
1 刮痧療法的歷史沿革
關于痧的記載,最早當屬晉代葛洪的中醫文獻《時后備急方》中所述的沙虱侵入人體后所表現的癥狀以及對該癥的治療方法。其原文是:“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 痛如刺, 三日之后, 令百節強, 疼痛寒熱, 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 則殺人”。“比見嶺南人, 初有此者, 即以茅葉刮去, 乃小傷皮則為佳……”此后,隋、唐、宋、元、明、清乃至目前,均有不同的記載或論述。
明代的刮痧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用麻弓代替了原來的“茅葉”、“麻團”,甚至采用我們吃飯用的普通瓷碗。而且刮痧時的介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晉代時什么介質都不用,發展到明代時已經采用香油或是熟水為介質,同時在力度上,部位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用刮痧的方法治療的病癥也不斷擴大,據《本草綱目》中記載,當時的傷寒患者都是通過用麻以及桃柳枝刮遍全身來進行治療。明代溫補學派杰出的醫學家張景岳在其醫學著作中還記載了用瓷碗的碗口蘸香油,在患者背心由上向下,逐漸加重的刮痧方法來治療絞腸痧的詳細過程。
清代刮痧療法的發展再次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個時期,發現痧癥的病因范圍越來越大,病名也增加了許多,刮痧療法針對性比較強,所用的器具也越來越多,當時應用比較多的就是家家都有的銅錢、棉紗線、麻線。緊急時甚至用手來代替工具。治療的病癥也越來越多,有治皮肉刺痛的,有治半身不隨的等等,而且針對這些病癥都有具體刮哪些部位的詳細記載。
解放后,刮痧療法的發展出現了暫時性的停滯,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才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一本關于《刮痧療法》的著作,這一醫學著作的面世,應該說是開創了現代研究刮痧療法的先河,從這時開始把刮痧、放痧以及拍法等都用“刮痧”來概括,從而使刮痧擺脫了此前的 “痧病”和“出痧”的局限,逐漸走上了學術論壇。
上個世紀末期,自然療法被全世界人們所崇尚,刮痧療法也因此再次掀起熱潮,有關刮痧療法的醫學著作陸續面世,比如:由中國醫藥出版社出版的王敬、楊金生合著的《中國刮痧健康法》,由新華社出版的張秀勤、郝萬山合著的《全息經絡刮痧法》等。這些著作中所論述的刮痧,不僅有其醫療效果,而且具有保健作用。如今,刮痧療法不僅已經被列為公費醫療、醫療保險的特色項目,而且還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列為職業勞動技能,并制定了保健刮痧師的國家職業標準。
2 刮痧療法的發展
2.1 所用工具不斷改進。明代、清代之前,由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比較低,所以當時刮痧使用的工具就比較落后,多半采用自然界里可以隨手找來的用具,或是身邊比較容易找到的工具來用。比如:砭石、竹葉、麻繩、苧麻、麻線、綿紗線、桃枝、磁碗、刮子腳等,之后才多采用多用銅錢等用具。而南方因為水牛隨處可見,所以當時用水牛角做工具的也比較多。發展到如今,所用的工具就大有不同,材質上多選用水牛角、玉石、砭石,但是加工成品卻大有不同,針對各種不同部位,不同病癥的工具在外形上也有所不同,有三角形、橢圓形、彎月形、方形、缺口形等多種形狀,甚至還有梳子。
2.2 所用介質不斷增加。明清以前在刮痧時,多采用普通的水、藥汁、芫荽酒、香油或各種食用的動植物油,這與當時的科技發展還不夠發達有關。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多傳統的介質已經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優良效果的專用刮痧油以及刮痧乳等,這些由醫用植物油和中藥精煉而成的介質,其本身就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緩解疼痛、幫助透痧等功效。如今,治療性刮痧、保健性刮痧、美體及美容性刮痧被廣泛使用,其使用的介質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多。
2.3 刮痧部位不斷增多。刮痧的部位不斷增多,由最初的只處理痧疹的局部,發展到兩肘、兩膝,然后再擴大到背心。而到了元代,刮痧的部位就擴大到了整個背部、胸脅、頭額、肩臂、手和腳等人體的多部位,并且開始針對不同的病癥、精確到穴位進行區別對待。近年來,刮痧的部位再次被擴大,身體的大部分都可以刮痧,對不能進行刮痧的部位,或是刮痧時不要用力過大都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和相關解釋。比如,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楊金生、閆孝誠合著的《國家職業培訓教程保健刮痧師( 基礎知識) 》一書中便有相關的論述。
2.4 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刮痧應用的范圍來看,古代人主要是為了治療痧病而采取的一種外治方法。而痧病到底相當于現代醫學里的哪一種疾病,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我們通過研究古代對痧病的一些病例可以明確的是:它是患者得病之后,反映在體表的一種共性現象,很多不同的疾病都會出現痧象,統稱為“痧癥”。僅以清代為例,當時以痧命名的病癥就有百余種,涉及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疾病。現代醫學采用刮痧,不僅涉及了內、外、婦、兒各科,而且在刮痧時往往會配合使用針灸、拔罐、按摩、刺絡放血等方法。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感冒、哮喘、胃痛、腹瀉、便秘、痹證、痿證、失眠、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后遺癥、頸椎病、肩周炎、痛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軟組織勞損、肥胖等等。
3 結語
總之,從刮痧療法由古至今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刮痧療法已由流行于民間的特色療法,發展到今天被醫學界乃至病患共同認可的自然療法;由粗淺、直觀、單一的經驗療法到有系統中醫理論作為指導、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適應病種廣泛的自然療法,但是,刮痧療法的操作規范和療效評定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和認識,刮痧療法的作用機理并不十分明確,而且,刮痧療法也與其他療法一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把握適應癥、禁忌癥、操作手法、強度等值得有識之士進行深入地研究和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瑩瑩,楊金生.刮痧療法臨床治療病種研究與展望[J].中國針灸,2009,29(2)
[2] 王瑩瑩,楊金生.古今刮痧法的比較研究[J].中醫雜志,2010,51(3)
[3] 楊金生,閆孝誠.國家職業培訓教程保健刮痧師(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