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醫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操作方法和療效。
方法:本組病例收集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齡53~73歲,平均(63±10)歲,按照橈骨遠端骨折的Gartland-Werley分類,Ⅰ型橈骨遠端骨折6例,Ⅱ型橈骨遠端骨折8例,Ⅲ型橈骨遠端骨折30例,Ⅳ型橈骨遠端骨折2例。隨訪時間5~12個月,平均8.5±3.5個月。
結果:患者分別按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估,優27例,良16例,中等2例,差1例,優良率93.47%。該組病例中伴有單純基礎疾病者21例,伴有2種或2種以上疾病者13例。
結論:中醫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手法整復 小夾板外固定 橈骨遠端骨折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60-01
橈骨遠端骨折屬于腕關節周圍骨折,最近的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病率在近30年內呈持續性增高趨勢,主要原因是骨質疏松導致骨強度降低[1]。由于本病3/4的患者為老年患者[2],本身多患有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老年性疾病,并發癥較多,已成為骨科創傷治療的難點之一。作者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46例,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標準。
1.1.1 納入標準。①年齡>53歲;②臨床確診為外傷導致橈骨遠端骨折。
1.1.2 排除標準。①開放骨折者;②合并血管、神經損傷;③陳舊性骨折或二次骨折者。
1.2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收集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齡53~73歲,平均(63±10)歲,按照橈骨遠端骨折的Gartland-Werley分類,Ⅰ型橈骨遠端骨折6例,Ⅱ型橈骨遠端骨折8例,Ⅲ型橈骨遠端骨折30例,Ⅳ型橈骨遠端骨折2例。受傷時間均小于1天。
1.3 治療方法。治療前根據患者伴有的相關基礎疾病進行各項生化指標、心電圖等檢查,請內科醫生、麻醉師進行綜合評估,待病情改善且無禁忌后開始進行治療,在臂叢神經麻醉后患者坐位或仰臥位,近端助手雙手握住上臂遠端,肘關節處于屈曲90度位,前臂處于旋前位,遠端助手握住腕關節對向牽引5分鐘,待橈骨骨折嵌插牽開后方可行手法整復。骨折遠端橈移者,術者用雙手握住骨折近端向橈側方用力推擠,遠端助手在牽引用力的情況下將腕關節向尺側盡量偏移以糾正骨折橈移和恢復尺傾角;骨折遠端背移者,術者用雙手握住骨折近端向背側用力,遠端助手在牽引用力的情況下將腕關節向掌側屈以糾正骨折背移和恢復掌傾角;對于骨折波及關節面者,兩助手對向牽引時,術者雙手握住骨折處輕輕晃動以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復位后患肢在牽引狀態下用橈骨遠端骨折夾板固定,然后中立板將前臂固定于中立位,用三角巾懸掛于胸前制動休息。
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完畢后立即復查X片了解骨位改善情況。若出現骨位不佳者立即需要再次復位,骨位滿意后即開始指導患者康復鍛煉。整復后即可作手指屈伸活動;1周后握拳伸指活動,緊握中立板立柱30秒,休息10秒如此反復進行;2~3周后練習屈肘關節和肩關節活動;4周后骨痂生長,可逐漸增加活動幅度。另囑患者每天堅持慢步行30分鐘。同時要求患者整復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5天、第21天、第28天定期到醫院復查。若有特殊情況請及時到醫院急診。
2 結果
本組4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12個月,平均8.5±3.5個月。患者分別按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標準評估,優27例,良16例,中等2例,差1例,優良率93.47%。本組患者整復后均無再移位、無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現象。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之一,約占全身骨折的1/6左右[3],最新資料顯示橈骨遠端骨折人群中60歲以上的患者占75%[4],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患者為老年人,而手術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術前必須對患者的心肺功能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合并的內科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術前對血壓血糖等進行較好控制才能進行手術。由于手術對老年患者全身情況要求較高,故對伴有較嚴重基礎疾病患者來說難以進行該類治療。在此情況下,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體現出不可忽視的優勢,相對手術治療來說,該治療僅需在臂叢神經根阻滯麻醉下完成,麻醉風險相對較低;手法整復對患處形成的二次創傷較小,且治療時間短;采用小夾板外固定可早期進行康復鍛煉,不用二次手術取出內固定,易為患者接受;同時避免了手術創傷大、費用高、風險高、并發癥多等不利因素。
通過對本組患者的治療,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①準確有效的麻醉是基礎:麻醉師生是否能夠找準臂叢神經給予足夠的藥物劑量是麻醉效果的先決條件,只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才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預防其它并發癥的產生同時有利于手法整復;②手法整復團隊相互間的密切配合是前提:手法整復團隊首先必須對該類骨折要有深刻的認識,從閱片中分析骨折的類型、移位的方向等,預判整復是用力的作用點、大小和方向,整復時團隊在細節上配合默契,注重減輕患者痛苦,通常都能達到較好的復位效果;③定期復查及時調整壓墊和夾板是保證:定期檢查夾板是否有松動,骨位是否有變化或移動,及時調整壓墊的位置,適當調整夾板的松緊度是保證骨位良好的必要條件,保證骨折斷端的良好對合促進骨折愈合;④早期功能鍛煉是良好促進:早期功能鍛煉將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為早期活動可以防止關節粘連,減少肌肉萎縮,提高關節活動度,加強肌肉力量。即使骨位欠理想,通過早期鍛煉亦可明顯改善腕關節功能。⑤對粉碎性骨折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對骨位改善不理想,應早期手術治療[5],但對于具有手術禁忌癥的患者,通過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能減輕患者創傷痛苦,通過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可盡最大可能保留腕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1] 楊能,何愛詠.橈骨遠端骨折的研究進展.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2,16(1):73-75
[2] 夏志堅.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183-184
[3] 李東亮,徐九峰,袁瑞新,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研究.中國民間療法,2011,19(9):45-46
[4] 孔祥全,王劍利,付磊,馮文賢,等.橈骨遠端骨折治療方案及療效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2,10(6):4-6
[5] 尹朝暉.中醫手法整復治療橈骨遠端涉及關節面粉碎骨折效果觀察.中外醫療,2012,31(4):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