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63-01
面神經炎是位于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發生化膿性炎癥所致的面部肌肉無力或面肌癱瘓,又稱BeIl麻痹。早期除表現為患側面肌癱瘓,還常伴有耳后疼痛,耳周皰疹,味覺障礙,聽覺過敏,淚溢或淚少等。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確,臨床治療方法很多,主要有針刺、理療、中醫藥、糖皮質激素和維生素治療,其早期治療是否及時和治療方案的選擇對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既往可見很多單純用電針治療或單純用藥物治療該病的臨床報道,本研究采用電針刺結合推拿治療,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康復門診就診的急性面神經炎患者80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病歷納入標準:a.符合面神經炎診斷。b.起病在15天以內。c.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發病。排除標準:中樞性面癱;腫瘤因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神經損傷所遺留的周圍性面癱;妊娠期和產褥期合并糖尿病或嚴重精神病或柯興綜合癥或嚴重的骨質疏松癥;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腮腺炎、中耳炎、頜后化膿性淋巴結炎累及面神經而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電針加推拿治療。推拿方法:患者仰臥位在治療床上,術者正坐于其床頭,左手扶住患者頭部,右手用大魚際揉法作用于患者前額部及面頰部2分鐘,先健側后患側;然后用一指禪推法(偏鋒)從健側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下關、顴廖、頰車、地倉、迎香、人中到患側迎香、地倉、頰車、顴廖、下關、太陽、絲竹空、魚腰、攢竹推2遍。開天門:術者以大拇指偏側,由印堂推至神闕10次。推拿治療于針刺之前,治療后稍息1分鐘,即可行針刺治療。電針治療取穴:頰車、地倉、太陽、迎香、合谷、翳風。采用華佗牌SDZ-2型電針儀,用疏密波,電流量以患者舒適為度,留針30分鐘,每日1次,十次1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對照組采用面部五官超短波加藥物治療。面部五官超短波治療:用WG-1型五官超短波機(上海),電極置于雙側耳屏后下方(面神經出口處),微熱量,每次治療20分鐘,10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15天。藥物治療:口服甲鈷胺片500U tid維生素B1片10mg tid潑尼松片10mg tid,潑尼松服用7天后逐漸減量,至兩周完全停服。
1.3 評價方法。采用面神經臨床簡易評定量表,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第15天、30天后各評定一次。具體評定方法為:以健側為對照,觀察患側額紋、皺眉、閉眼、吹哨、鼓腮、微笑、示齒、和靜止時鼻唇溝深淺及人中偏斜情況。評定標準:①健患側表情肌運動一致得3分;②患側表情肌運動減弱得2分;③患側表情肌稍有運動得1分;④患側表情肌無自主運動得0分。滿分為30分,分值超低病情嚴重。
1.4 療效判定標準。通過患者治療前后面部表情變化及面神經功能臨床簡易評定量表分值的改善情況進行療效評定:①優:檢查面神經運動時完全正常或恢復,應得30-27分;②良:檢查面神經運動時,部分恢復,應得26-27分;③中:檢查面神經運動時稍有恢復,應得21分以下;④差:檢查面神經運動時無恢復,與治療前評分值相同。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作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運動功能評定見表2。
兩組面神經患者經過15天治療后,治療組有12患者痊愈停止治療,30天后治療組共有38例患者治愈,有效率100%,治愈率95%,而對照組治療15天無1例患者痊愈,治療30天后有10例患者痊愈,28例好轉,無效12例,有效率70%,治愈率25%。兩組患者30天后面神經功能評分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增加,差異有顯著意義(P<0.001);治療組的面神經功能評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組治療30天后的治愈病例數明顯高于治療15天的治愈病例,說明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且治愈率高,顯效快。
3 討論
面神經炎是臨床常見疾病,近幾年發病率有明顯升高趨勢。目前面神經炎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該病屬中醫學“中經絡”范疇,中醫認為該病與風寒或風濕侵襲,過度勞累,睡眠不足有關,或由于一側面部及耳后長時間受冷風吹襲,導致面神經發生間質性神經炎,引起面神經管內的骨膜水腫,壓迫面神經而至面部肌肉麻痹。病理變化早期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變化,以莖乳突空和面神經管內的部分尤為顯著。對面神經炎的治療原則是盡早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時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改善骨性失壓并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目前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方法主要有普通針刺、電針、灸法、推拿、穴位注射及紅外線照射、拔罐、氦氖激光及綜合治療等。電針療法是用電針器與毫針結合起來,作用于人體經絡穴位,來治療各種疾病,作用機理是通過給毫針通電,來增強針刺對經絡、穴位的刺激作用,達到治療目的。電針疏密波有促進代謝、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癥水腫等作用。中醫認為推拿有疏風通絡,疏通陽明、少陽經氣為原則。尤其面部推拿施術,能最快的起到疏經通絡的作用,所謂“按之則邪氣散也”。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膚抵抗力,調整神經系統的作用。臨床可見用針刺和其他方法治療面神經炎的報道,而將電針與推拿結合使用卻未見報道。本研究證明了我科在治療面神經炎時,使用電針結合推拿治療效果比常規單一治療效果更佳,顯效更快,治愈率更高,療程短的特點,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殷鳳禮.西醫內科學基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14-415
[2] 史玉泉,周孝達.實用神經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34-238.
[3] 叢志強.面神經炎診治新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62
[4] 金宏柱.推拿學臨床[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0.12 ISBN7—81010-517—5
[5] 翟群威.電針治療不同病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