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65-01
顳合關節功能紊亂癥是臨床上常見病之一,其病因與顳頜關節損傷,關節周圍肌肉過度興奮或抑制。牙齒咬合功能紊亂,關節發育不對稱有關,其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運動障礙,關節區單響等綜合癥候群。近幾年筆者在臨床上采取針灸推拿治療本病56例,療效甚佳,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56例患者中:男,17例,女,39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28歲,以48—75歲最多,好發于冬春季節,患病部位:左顳合關節21例,右顳合關節32例,雙側3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7天,患者全部在門診診治。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取穴。以夾車、聽宮、合谷、下關、顳頜關節部,風池穴為主穴,臨床上隨證加減,如: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補肝腎。暈加太陽,耳鳴加耳門,翳風,止鳴復聰。
操作,諸穴均常規針刺,得氣后行瀉法。使針感向顳合關節部放射。寒濕痹阻加灸法。針刺后用電針儀。
2.2 溫針灸,待電針25分鐘后,取艾條1.5—2cm長艾段置于針柄上溫針灸,初發病者1日一次,病程長者隔日一次。
2.3 推拿取。聽宮,下關,聽會,頰車、顴髎,合谷,風池,顳頜關節部,曲池以指端持續點壓,每穴2—3分鐘,間隔5分鐘后再依次點壓,每穴點壓3遍,點壓完后醫者用消毒沙布纏棵兩大拇指后伸進患者口腔內搖動下頜關節10—20次。一日一次。
以上方法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天。
3 療效標準
3.1 痊愈,顳頜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疼痛完全消失;好轉,顳頜關節活動大有好轉,但時有疼痛;無效:疼痛略有好轉,顳頜關節功能活動障礙未得到改善。
3.2 治療結果。56例患者,經以上治療一個療程痊愈的23例,占41%;經2個療程治療痊愈的占30例,占53%;經2個療程治療好轉的2例,占4%;無效的1例,占2%。總有效率98%,失效率2%。
3.3 典型病例。李某,女,46歲,耳前處及顳頜關節部酸脹疼痛10天,張口及嚼物時疼痛加重。查:右側頜下壓痛明顯,右太陽穴部輕度壓痛,顳頜關節時有彈響聲。診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取下關、太陽、頰車、合谷、聽宮針刺得氣后,太陽頰車加用電針,通電25分鐘,然后加灸條2cm溫針灸,取針后點壓各穴3遍。輕搖下頜關節10次。經治療3次癥狀大有好轉,6次后患者痊愈。隨訪1年未發。
4 體會
本病屬中醫學、頜痛、頰痛、口噤不開范疇。其發生與情緒、外傷、勞損、寒冷刺激有關,風寒外襲面頰,寒性收引,主痛凝滯,既使面部經筋拘急,而外傷或張口過度致顳頜關節受隕,先天不足,腎氣不盈,其關節發育不良均可對關節不利,彈響而酸痛。故而溫針,電針,推拿對其治療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