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膏摩療法痛苦小,無服藥困難以及打針恐懼等煩惱,副作用小,是治療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疾病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由于小兒肌膚嬌嫩,在采用推拿療法時,往往會使用介質,膏摩療法在小兒推拿治療中應用更為普遍,以發揮推拿和藥物治療的綜合效應,同時,還可起到保護肌膚的作用。
關鍵詞:膏摩療法 小兒推拿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66-01
膏摩療法是古代常用的藥摩(膏摩、粉摩、湯摩、酒摩等)方法之一。是將中藥膏劑涂于體表的治療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按摩等手法,以發揮推拿按摩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膏摩”之名,始見于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唐孫思邈的《千金方》更是發展了膏摩的方藥,擴大了其應用范圍,尤其是對膏摩治療小兒疾病,進行了系統論述。該書例舉了“中客忤強項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脹滿”,“不能乳食”等十幾種小兒病證的膏摩治療。書中還載有“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這是首次將膏摩用于小兒保健的最早文獻。
由于小兒肌膚嬌嫩,在采用推拿療法時,往往會使用介質,如酌選姜汁、蔥白汁、薄荷水、滑石粉、麻油、藥酒、膏劑等介質,所以本法在小兒推拿治療中應用更為普遍,以發揮推拿和藥物治療的綜合效應,同時,還可起到保護肌膚的作用。
由于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容易患上呼吸系統病病和消化系疾病。如在呼吸系統方面,由于小兒鼻腔短小,粘膜血管豐富,沒有鼻毛,加上抗體產生較少,故易感染。氣管和支氣管炎癥后粘膜易于腫脹,肺泡彈性欠佳,纖毛運動又差,易被粘痰堵塞,故容易引起感冒、氣管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在消化系統方面,小兒的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較松弛,故易嘔吐和溢乳。腸管相對較長,有利于消化與吸收,但胃酸及消化液分泌相對較少,消化酶活力較低,故飲食稍有不當,即易引起腹瀉、便秘、消化不良、厭食等。而針對這些疾病,在小兒推拿手法中通常會采用“摩腹”和“抹胸”,配合膏摩療法,則療效更加顯著。
膏摩療法具體操作主法是先按處方配制成軟膏,然后將膏少許涂抹于體表穴位上,再進行按摩治療。一般多用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膏摩所用處方的組成,以健脾和胃、溫經散寒、溫陽補腎等藥物為主。其中藥多選取對皮膚無刺激性、藥性溫和的藥物,如傷食瀉泄者,用神曲、山楂、雞內金、麥芽、萊菔子等制成膏劑,涂在患兒臍部周圍,醫者以掌面以逆時針方向摩腹,配合補脾胃、運水入土、運內八卦、上推三關、上推七節骨、捏脊等,臨床有獨特療效。又如風寒咳嗽,用白芥子、蘇子、桂枝、款冬花、艾葉等制成膏劑,涂于患兒前胸部,醫者以雙手掌用八字分推法抹胸,同時配合清肺經、補脾經、運內八卦、揉豐隆、揉膻中、捏脊等,具有散寒宣肺止咳之效。針對寒性病證或在氣溫較低的秋冬季,還可將膏劑酌情加熱,可加強散寒之功效,也可緩解患兒不適感。另外有還很多經典膏方如“玉屏風膏”(黃芪、白術、防風)治療小兒感冒,“消食膏”(人參、白術、云苓、山藥、陳皮、砂仁、山楂、雞內金、炙甘草)治療小兒厭食,在臨床中應用都取得了良好療效。
膏摩療法痛苦小,無服藥困難以及打針恐懼等煩惱,副作用小,是治療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疾病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薦。有關資料表明,70%的兒科疾病可以采用小兒推拿來治療;30%的兒科疾病采用小兒推拿療效很好;10%的兒科疾病(尤其是小兒常見病,如感冒、發燒、咳嗽、復感、腹瀉、便秘、厭食、遺尿、哮喘等)小兒推拿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可見小兒推拿在兒科疾病治療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小兒推拿中不可或缺的是介質,加強膏摩療法的應用對治療效果的提高,外治法與藥物的有機結合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爽等.小議膏摩.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年26卷05期
[2] 季遠等.膏摩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療效觀察.福建中醫藥,2007年38卷02期
[3] 季遠等.《千金方》對膏摩的貢獻--膏摩方藥及證治研究.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年7卷06期
[4] 王紹輝等.古代膏摩應用述要.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年26卷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