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頸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86例頸型和神經根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3例。治療組采取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中等頸椎牽引治療。
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為86.7%,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頸型和神經根頸椎病,能恢復患者頸椎的生理弧度,調整紊亂的鉤椎關節關系,療效滿意。
關鍵詞:整脊手法 超大重量牽引 頸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7-02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現發病年齡年輕化、發病人群多元化的趨勢。臨床上多以頸型和神經根型較常見。患者大多表現為頸項部僵硬,肩背酸脹沉滯,或上肢放射性酸麻疼痛,甚至出現手指麻木等癥狀。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對門診的頸型和神經根頸椎病患者采取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按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1]。①頸型:頸項部及肩胛部僵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有相應的壓痛點,壓頸試驗呈陽性。X線表現:頸椎病變節段的生理弧度有相應改變。②神經根型:頸部僵硬、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頸部活動受限。受壓神經根節段支配的皮膚區域感覺減退甚至消失,患側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頸后伸運動時癥狀加重。壓頸試驗及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1.2 排除標準。排除中度及重度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排除孕婦、出血性傾向、皮膚破損患者;排除惡性腫瘤、牽引區骨折、結核、骨橋形成患者;排除年齡過大而體力無法承受、高血壓和嚴重心臟病患者。
1.3 病例選擇。所選取的86例患者均為門診收治的頸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43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分型方面比較,經X2檢驗,年齡、病程經t檢驗,P>0.05,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采用頸椎頜枕牽引法,使頸椎保持輕度前屈15°~25°體位,牽引重量為自身體重的15%~20%,7~12Kg,牽引30min,1次/d。
2.2 治療組采取正骨整脊手法治療:①舒筋手法:患者取正坐位,醫者立于患者的側后方,拿揉、彈撥、按揉、點按頸肩部俞穴,5-10分鐘左右;②整脊治療: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患者取正坐位,頭部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醫生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其余四指扶持頸部,另一手掌心對準下頜部,五指捏拿下頜骨,將患者頭部向患側斜上方牽提,使頸部向健側彎屈并向前旋轉至拇指有棘突移位感為止,這時右手突發力向患側斜上方牽提,同時左手拇指向對側及頸部前方擠壓患椎棘突,可聽及彈響聲,同時拇指下有棘突滑動感。此法適用于頸椎生理彎曲變直或反張,伴有小關節紊亂者;結合超大重量頸椎牽引,牽引重量為自身體重的25%~30%,12~20Kg以上,牽引15min。
整脊手法結合超大重量牽引治療隔天1次,6次為1個療程。
兩組共治療3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2.3 統計分析所得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 療效標準與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原有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見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療效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頸型、神經根型多見。多是因年齡或長期慢性勞損等原因導致頸部肌肉僵硬、痙攣,椎間盤退變,韌帶及關節囊松弛,頸椎小關節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或血管而出現水腫、炎癥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頸椎牽引的作用有:①調節和恢復已破壞的頸椎平衡,增大椎間隙,調整嵌頓的小關節滑囊;②緩解因椎間隙和椎間孔變窄、椎間盤突出或小關節功能紊亂所造成的神經根、椎動脈和脊髓受壓,促使拉長、迂曲的椎動脈變直,增加有效血流量;③緩沖椎間盤組織周緣的壓力,有利于突出物回納復位等[1]。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頸椎牽引就是給脊柱加載(施加應力),使其發生應變(相對伸長),拉開椎體間距離,以減輕椎間盤壓力,緩解神經根、血管和肌肉間的關系[1]。由于實際頸椎牽引的力量可受體位、頭頸部的重量、應用的牽引方法、牽引時摩擦力的大小和牽引裝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頸椎牽引究竟該用多大力量,各家看法不一。文獻報道有的高達14.6Kg,有的僅為4.5Kg。我中心骨傷科采用超大重量頸椎牽引,在快速、超大重量的持續牽引力的作用下增寬椎間隙和椎間孔,利用椎體間的負壓對突出的椎間盤產生吸納的作用,從而減輕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刺激,回復迂曲的椎動脈。同時能促進紊亂的椎間關節復位,使頸椎生物力學得以重建,從而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但牽引同時也應注意因人而異,初次牽引重量及每次增加量以患者承受程度為標準,不可急于求成。
頸椎病手法治療分為理筋手法和正骨手法,理筋手法如拿法、揉法、滾法等。正骨手法如坐位旋扳法、坐位旋提法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日:“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汲結之腫,其患可愈。”在牽引中配合手法治療,符合骨傷科“動靜結合”的原理,著眼于恢復患者頸椎的生理弧度,由此達到調整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恢復頸椎正常的解剖序列;同時運用柔和而又有滲透力的手法松解頸椎周圍的軟組織粘連,緩解椎間盤之間的壓力,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達到止痛的目的;對督脈和兩側膀胱經的頸段及風池、風府、阿是穴,肩井穴的按摩,對疏通筋脈、腦髓有很好的效果;正骨整脊旋轉頸椎可以調整鉤椎關節,解除滑膜嵌頓,且手法輕柔不易造成醫源性損傷。臨床中將頸椎牽引與正骨整脊手法結合治療頸型和神經根頸椎病,操作方便,療效滿意。同時遠期療效隨訪仍需進行,囑患者保持合理頸部姿勢,加強頸肌鍛煉,是鞏固療效,減少復發的關鍵之處。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