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索美式整脊手法在胸椎小關節紊亂癥中的應用。
方法:首先術者以掌、掌根揉法充分放松患者雙肩胛內側肌肉,續以美式整脊手法調整胸椎小關節位移。
結果:治療98例,痊愈78例,好轉20例,有效率100%。
結論:美式整脊手法定位準確,施術簡便,易于控制,很好解決了整復手法的力度問題,安全性更高,患者痛苦小,上中下胸椎發病者均適用。
關鍵詞: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治療 美式整脊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8-02
胸椎小關節紊亂是指胸椎小關節受到外力作用,致使其解剖位置發生輕微改變,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1]。其表現常因受損部位和所累及的組織不同而各異,如:“岔氣”、肋間神經痛、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上腹部脹及運動障礙等。自2005年5月至2011年10月筆者運用美式整脊手法治療該病98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98例均為本院門診病人,男性33例,女性65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8歲,平均年齡35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2小時,平均18天。其中急性者(發病1周以內)78例,慢性者(發病1周以上)20例。
1.2 臨床表現。癥狀復雜多樣表現為多種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肋間神經痛、胸痛、悶痛、呼吸不暢、上腹脹痛,疼痛常沿肋間向前胸放射,偶有疼痛放射至頸項部和(或)腰部。疼痛范圍可廣泛,致使身體固定于某一體位,活動、咳嗽、深呼吸或打噴嚏尤其是深吸氣時疼痛加劇。有些患者出現心跳加快及假性心絞痛。
1.3 體征。胸椎后伸和(或)旋轉功能受阻,棘突上有明顯壓痛,并可見棘突有偏歪或后突現象,鄰近肌肉痙攣或可觸及硬結、條索狀物。病變棘突及其一側旁開3寸范圍內有壓痛。壓痛點常局限于棘突旁,相當于華佗夾脊穴處。X光示:棘突偏歪或多無異常;須除外:胸椎腫瘤、結核、骨折、骨質疏松等疾病。
2 治療方法
2.1 放松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立于一側,以掌、掌根揉法充分放松雙肩胛內側肌肉即胸椎膀胱經兩側,用彈撥法作用于所觸及的硬結或條索狀物,彈撥數次,或點壓20秒鐘,以達到肌肉解痙、鎮痛作用[2],約10分鐘。
2.2 整脊手法。患者仰臥位,雙臂交叉于胸前,分別抱住對側肩部,術者立于患者右側,右手拇指伸直,其它四指屈曲成握空拳狀,掌心向上,置于患者患椎下方。左手及上腹部輕壓于患者兩肘部,囑患者放松,作深呼吸,當患者處于呼吸末時,趁其不備,以“巧力寸勁”做一快速,有控制的向下彈壓,此時可聽到“咯噠”聲,示復位成功。續放松手法輕揉肩胛內側5分鐘。點肩胛天宗穴30秒,手法完畢。
3 治療結果
本組98例,78例急性患者經1-2次手法治療均獲治愈;20例慢性患者隔日一次,經5-10次治療,治愈15例,好轉5例。
4 討論
脊柱是椎骨借助關節、椎間盤和韌帶構成的。胸椎小關節由胸椎后關節、肋骨小頭關節、肋橫突關節三組關節構成,屬聯動微動關節,胸椎棘突較長并伸向后下方,依次相掩成覆瓦狀。其后關節囊較緊張,關節面與水平面成60度角,與額狀面成20度角。可作側屈、旋轉和少許屈伸運動[3]。本病多發生于中青年,以T3~T5多見。大多數病人常無明顯外傷史,多為體位或姿勢不良所致,如伏案工作、看電視、電腦及在一些日常工作時處于特殊姿勢,睡姿不良、身體扭轉姿勢不當或受到暴力作用、著涼或長期慢性積累性勞損以及肌痙攣不協調時突然上舉上肢,或者在側身提物、咳嗽及打噴嚏等動作時牽動了胸廓和脊椎,使胸椎兩側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或肋橫突關節受力不平衡,不能應時承受瞬間應力而引起單個或多個小關節輕微位移而離位。以及胸椎間盤和椎間韌帶等組織退變,使脊椎的內外力平衡失調[1]。從而造成脊神經、血管和交感神經支配的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失常而引起諸癥。治療根本在于使胸椎小關節的解剖位置糾正,脊柱的力學平衡和脊柱運動的協調性恢復,解除嵌壓。鐘士元[4]介紹有單向沖壓法、俯臥雙向分壓或推壓法、俯臥旋轉分壓法、仰臥墊壓復位法(推肘式、壓肘式)、立位墊壓復位法(推肘式)、扳肩或胸椎膝頂復位法、搭肩頭手對抗法、側向搬壓對抗法、懸吊搖正復位法。韋貴康[5]介紹有端坐膝頂法、俯臥推按法、坐位旋轉復位等法。而目前臨床常用膝頂復位法和俯臥推按法,筆者在近30年的臨床實踐和學習中,通過摸索、對比,覺得不論是俯臥、膝頂、立位推按復位等常法雖各有特色,但對于肥胖、胸廓厚、背肌發達者難以奏效,操作難度也大,力度也不易控制。而美式整脊手法定位準確,施術簡便,更加便于控制,很好解決了整復手法的力度問題,安全性更高,患者痛苦小,上中下胸椎發病者均適用。臨床觀察表明,手法治療對病程短無胸椎退變的病人療效好,且治療次數少;對病程長,反復發作和合并胸椎退變的病人,療效稍差,此類病人應囑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避免受涼及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姿勢。另外,要注意對于胸壁薄弱、老年伴有廣泛骨質疏松的病人,可因手法不當造成肋骨挫傷或骨折。因此要求手法要熟練,輕巧,嚴格掌握其適應癥及禁忌癥,避免醫源性損傷[6]。
參考文獻
[1] 李義凱.軟組織痛的基礎與臨床[M].香港:世界醫藥出版社,2011:325~329
[2] 馮天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40
[3] 楊克勤.脊椎疾患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7
[4] 鐘士元.脊椎相關疾病治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137-145
[5] 韋貴康.脊椎相關疾病與手法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8
[6] 梁恒曄,邱洪進,陸永遠,黃景鋒.分段整脊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236例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0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