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幾年按摩治療痙攣型腦癱的文章,分別從按摩的機理、按摩手法等方面進行總結,具體闡述了單純按摩手法、與其他方法結合等治療方法,得出按摩在治療痙攣型腦癱中可以起到緩解肌肉痙攣、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強筋壯骨作用的結論。
關鍵詞:按摩 腦癱 痙攣型 綜述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79-01
腦性癱瘓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1],臨床以痙攣型最常見,主要是錐體系受累,表現為上肢肘、腕關節屈曲,拇指內收,手緊握拳狀,下肢內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目前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對其治療主要以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為主。本文主要探討傳統按摩手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治療作用。
1 按摩手法的治療機理
按摩手法是借助于各種被動性的手法作用于人體,通過對皮膚、肌腱和關節等處各種感受器的直接的力學刺激,間接的神經反射以及體液循環等來對局部及全身產生影響。按摩給予機體組織一定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肌肉和神經末梢的功能恢復,適當的被動運動可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促進被牽拉肌肉放松,降低肌肉黏滯性,引起周圍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大,增加肌組織的氧供應。因此,推拿可使變形的軟組織復原,重新達到運動力學結構的平衡。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揉、滾、摩、擦、抹、拿、捏、按、拍捶、擊、振、搓、搖、抖等。痙攣型腦癱兒,由于肌張力高,加重了“原始反射”,影響翻身、爬、坐、站、行走等正常運動的完成。手法治療時,如用強力對抗、重手法刺激,會使肌張力更高。因此,推拿時要刺激痙攣的拮抗肌,用緩慢、持續的牽拉手法拉長痙攣的肌肉,揉、壓肌腱處以抗痙攣。一般痙攣型多采用對抗痙攣體位,選用輕徐的按揉、推滾給予全身放松,搖抖牽引攣縮的關節。
2 按摩治療痙攣型腦癱的現狀
2.1 單純按摩療法。賈廣良等[2]采用王氏“脊背六法”依次對背部督脈、膀胱經及夾脊穴施以推、捏、點、按、叩等手法,刺激背部經絡、輸穴,以達到調節機體臟腑功能的作用。同時又借助推、捏、叩、拍等手法對背部的肌肉進行放松,達到降低背部肌張力、提高肌力(尤其是腰部肌力)的作用。該手法傳承了經典的小兒捏脊手法,增強了腦癱患兒的體質,提高了免疫力,使患兒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康復訓練,取得更好的療效。
趙勇[3]采用捏脊療法結合節段性按摩對60例尚無獨坐能力的6-8個月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治療,通過移動法、鉆法、鋸法、牽拉法、震顫法作用于患兒脊柱及周圍肌肉。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結果,總有效率達85%,可見捏脊療法合節段性按摩可有效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坐位能力。
李林等[4]運用穴位按摩療法治療痙攣型腦癱,他以手法刺激輕重為著力點,采用抑制方法與興奮性方法結合。穴位按摩法既可降低痙攣肌肉的肌張力,又能增強部分肌肉的肌力,簡便易學,易于接受。
2.2 與其他傳統康復治療結合。郗瑞倩[5]等采用按摩結合速刺治療痙攣型腦癱,其中按摩采用四肢點穴治療加督脈及膀胱經捏脊治療,配合:肩髃、內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督脈及華佗夾脊穴等穴位的點刺及速刺起到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嚴宏菲[6]在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時除運用按摩手法外,配合中藥熏蒸,熏蒸方藥物組成為:杜仲、續斷、丁香、肉桂、川芎、沒藥、紅花、當歸、僵蠶、地龍。熏蒸30分鐘后,休息30分鐘再進行按摩。結果治療總有效率可達72%。
2.3 與現代康復治療結合。馮兆才[7]對16例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進行特定部位特定經穴的按摩推拿結合運動療法的治療,分別于頭頸部沿三陽經循行施以點、按、推、拿的手法;腰背部自上而下循督脈及膀胱經走向施以滾、揉、拍,點按督脈及兩側膀胱經各穴,最后施以捏脊法。結果顯效5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占93.75%。
李林[8]采用按摩及高壓低頻電穴位刺激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50例,按摩法與單一按摩法相同;按摩后用經絡導平治療儀,單向脈沖方波電刺激直接作用于人體經穴,每日1次,每次20~30min,總有效率為85.2%。選穴時應注意按中醫理論進行,否則療效不佳。
3 總結
按摩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平衡陰陽,在治療上可以起到緩解肌肉痙攣、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強筋壯骨、促善進運動發育、疏筋通絡、滑利關節、矯正姿勢等作用,同時可以改善消化、提高免疫、強壯體質,是小兒腦癱的主要康復治療方法。通過對上述臨床報道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各臨床醫家在治療手法和治療部位的選擇上各有所長,但都會有針對肌肉痙攣的治療過程,手法的選擇上,多選用具有溫通和助動作用的手法,即以放松肌肉,行氣活血,松解粘連以達到溫通的效果。對于穴位的選擇能夠采用中醫辯證取穴與臨床癥狀相結合,可謂因人制宜,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曉捷,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賈廣良,胡曉麗.王雪峰教授提出的“脊背六法”及其在腦癱康復中應用[J].醫學總述,2008,14(l):146
[3] 趙勇.捏脊療法合節段性按摩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坐位能力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2):30-31
[4] 李林,單麗艷,麻淑君.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的穴位按摩療法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1):1667
[5] 郗瑞倩,馬培鋒.痙攣型腦癱的按摩速刺療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4):875
[6] 嚴宏菲,顧秀玲,李亮.中藥熏蒸加按摩治療痙攣型腦癱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5):1061
[7] 馮兆才.推拿按摩結合運動療法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16例[J].中醫研究,2007,20(4):59-60
[8] 李林,霍秀芝.按摩及高壓低頻穴位刺激治療痙攣型小兒腦性癱[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1997,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