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科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雖然無性別、年齡、職業和地區差異,但由于青壯年患者自以為身體強壯的僥幸心理及不良嗜好,一些老年患者伴有其他的基礎病變,使得上呼吸道感染發病率高,
有時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腎炎。因此,本文通過濫用抗菌藥、流行病學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發癥等現實背景,討論科學合理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關鍵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背景 防治原則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的概稱[1]。本病發病率高,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有自限性。組織學上可無明顯病理改變,亦可出現上皮細胞的破壞。可有炎癥因子參與發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單核細胞浸潤,漿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滲出。繼發細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膿性分泌物。
1 探討背景
1.1 濫用抗菌藥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另有20-3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細菌感染引起,可單純發生也可繼發于病毒性感染之后發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鏈球菌為多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氏陰性菌。發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較輕,病程短,可自愈,預后良好。但是在問診采集病史的時候發現好多患者在發病初期自主服用過備用的抗菌藥物,或者到就近診所用過抗菌及激素類藥物,因為療效不太理想,才到醫院就診,以免影響到工作、學習。據衛生部統計,我國每年有8萬人直接或間接死于抗生素濫用,因此而帶來的機體的損傷以及細菌耐藥性所帶來的不量損害更是無法估量的。濫用抗菌素使我們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2]。
1.2 流行病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能自限的疾病,是人類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是發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傳染病之。全年皆可發病,但多發于冬春季節,多為散發,且可在氣候突變時小規模流行。主要通過患者噴嚏和含有病毒的飛沫經空氣傳播,或經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觸傳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大多為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多種類型病毒,同時健康人群也可攜帶,且人體感染后對其產生的免疫力較弱、持續時間短暫,病毒間無交叉免疫,故可重復發病。
1.3 患者對待該病的心理。青壯年社交廣泛,應酬較多,因此,會有吸煙、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的嗜好,再加上重體力勞動,加班加點的工作,使機體在某一段時間內免疫力低下,病毒、細菌乘虛而入。但是,青壯年往往自以為身體好,不加以重視,耽誤病情。許多老年患者患有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基礎病變,當上呼吸道感染以后會加重這些病變,但老年患者往往重視基礎病變,不重視上呼吸道感染。
1.4 上呼吸道感染的并發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并發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氣管-支氣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繼發風濕熱、腎小球腎炎、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約半數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發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癥狀,如發熱、全身怠倦感,即所謂的“感冒”樣癥狀或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
2.1 健康教育。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呼吸道傳染病,由于發病時癥狀較輕常易忽視。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強對疾病的預防和處理是十分必要的。國家要加強社區居民的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廣泛開展預防疾病的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識,改變人們不重視上呼吸道感染的觀念。工作人員要講解藥物預防和接種疫苗的重要意義,指導正確使用流感疫苗,強調遵醫囑用藥及用藥注意事項,介紹多飲水和物理降溫的意義。
2.2 生活、飲食要規律。
2.2.1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如堅持慢跑、晨起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做操或爬山等,可提高機體預防疾病能力及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衣服切勿驟增或驟減,做好防寒工作,避免發病誘因。
2.2.2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勞,特別是晚上工作不要過度;盡量保持室溫相對恒定,早晨起床后和晚上臨睡前,打開門窗通風換氣1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要吃好早餐,體內產生足夠的熱量可增加御寒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凈。
2.2.3 感冒多發或流行時少外出。在感冒流行或多發期間,盡量減少外出和到人口密集的場所,必要時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
3.1 治療原則。患者應充分休息、戒煙、多飲水、支持營養治療。對癥解熱止痛治療;對因抗病毒治療、抗生素治療。治療過程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及時給予治療,尤其在傳染病多發季節,注意排除其他傳染病。同時要治療其他的基礎病變。
3.2 藥物治療。呼吸道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治療藥物,一般采用一些對癥處理措施。合理使用抗菌素是指在明確指征下選用適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適當的劑量和療程,以達到殺死致病菌、制約感染,同時采取各種相應措施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
3.2.1 抗病毒治療。病毒進入鼻孔,隨后感染上呼吸道的上皮細胞,48小時為病毒復制高峰。故早期(48小時以內)抗病毒治療效果更好。常用抗病毒藥物:①雙嘧達莫(潘生丁,persantine)對RNA病毒及某些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每日3~5mg/kg;②三氮唑核苷(病毒唑,virazole)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可能通過不同的靶點抑制病毒的合成酶,療程為3-5日。如病情重、有繼發細菌感染,或有并發癥者可選用抗生素,常用者有復方新諾明、青霉素,療程3~5日。如證實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風濕熱、腎炎病史者,青霉素療程應為10-14日。利巴韋林有較廣的抗病毒譜,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奧司他韋對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縮短病程。金剛烷胺也可選用。
3.2.2 解熱止痛藥物。對于上呼吸道感染輕微癥狀患者,經休息多飲水,或口服解熱止痛藥物可緩解,對高熱引起患者明顯不適癥狀者,給予解熱止痛治療,同時需補充水分及預防電解質紊亂。常用抗感冒藥品種中,絕大部門都含有解熱鎮痛藥,使用最多的為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也可用銀翹解毒片。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
[2] 錢小妹.抗生素濫用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管理科學.20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