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防是減少老年人跌倒的重要環節,向跌倒高危人群及其家屬講解跌倒的不良后果及提供教育,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避或消除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有效防止跌倒發生,維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跌倒 老年人 預防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5-02
跌倒是指突發、不自主、非故意的體位改變,倒在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除癱瘓癲癇發作或外界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是老年人最常見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有資料顯示,75%65歲以上的居家老人發生過跌倒事件,且有一半會重復發生。由跌倒所致的髖部損傷、骨折、脫臼、腦組織損傷等,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動范圍,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社會的負擔。因此,了解老年人跌倒危險因素及做好相應防范措施是預防老年人跌倒的有效方法。
1 內在因素
1.1 感覺功能因素及平衡失調。老年人由于中樞處理能力下降,感覺到的信息就會簡化削弱,反應時間會增加。視力減退導致不能正確判斷環境結構及障礙物。感覺中樞或傳導的原因,環境突然改變不能及時作出適宜的動作而跌倒。
1.2 中樞神經的因素。任何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都會影響人體的穩定能力,如腦血管意外震顫性麻痹引起的平衡能力的降低,以及癡呆、帕金森病、腦積水、維生素B12缺乏、脊柱病變引起的步態異常。
1.3 骨骼肌肉的因素。下肢髖膝踝的退行性關節炎,導致步態和肌肉失常;腰背脊柱的勞損退變使脊柱對下肢的重新調整代償能力下降;足部疾病、骨刺、滑囊炎、趾甲畸形等可提供錯誤的下肢本體感覺信息,誘發跌倒;老年過程的骨質疏松也是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
1.4 心理因素。精神狀態和認知能力與機體對環境、步態、平衡的控制能力有關,當判斷能力受損或對周圍環境忽略時,跌倒的危險性增加。有些藥物精神類、心血管類等的應用也常常影響老年人的判斷能力。簡單的智力檢查(mini mental examinatina NMSE)得分低于24分以及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評分高于10分的老年人,跌倒的危險性成倍增加。
1.5 其他。昏厥、眩暈、驚厥、偏癱都會影響機體的平衡功能、穩定性、協調性,導致神經反射時間延長和步態紊亂。感染、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血氧不足、貧血、脫水以及電解質平衡紊亂均會導致機體代償能力不足,使機體穩定能力暫時受損。老年人泌尿系統疾病或其他因伴隨尿頻尿失禁等癥狀而匆忙去洗手間、排尿性暈厥等也會增加跌倒的危險性。
2 外在因素
2.1 環境因素。昏暗的燈光、濕滑、不平坦的路面、步行途中的障礙物、不合適的家具高度和擺放位置、未固定好或高度不合適的床和座椅、樓梯臺階衛生間沒有扶欄把手等。室外因素包括,臺階人行道缺乏修繕、雨雪天氣、擁擠等。
2.2 社會因素。老年人的教育和收入水平、衛生保健水平、享受社會服務和衛生服務的途經、室外環境的安全設計,以及老年人是否獨居、與社會的交往和聯系程度都會影響其跌倒的發生率。
3 預防措施
3.1 健康教育。以講解和書面宣傳形式,幫助老年人分析跌倒危險因素及可能出現的后果,增強認知行為干預,增強防跌倒意識,加強防跌倒知識和技能學習。對家屬進行預防跌倒的安全宣教,增強家屬的風險意識。
3.2 健康生活方式。生活起居做到3個半分鐘,即醒后半分鐘,再起床;起床后半分鐘,再站立;站立后半分鐘,再行走。堅持規律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由專業人員幫助制定個性化的鍛煉方案,如內容、強度、持續時間、頻率,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增強肌肉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平衡能力、步態穩定性、靈活性的練習。定期體檢,合理用藥。科學補鈣,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使用合適的助行器。
3.3 安全環境。穿著舒適寬松的衣服,鞋底防滑。有視、聽及其他感知障礙的老年人應佩帶視力補償設施、助聽器及其他補償設施。改善居家環境,規則擺放物品,常用物品放在觸手可及之地。增加室內照明,在容易滑倒的廚房、衛生間等處保持地面干燥或鋪防滑墊。調整床、座椅、馬桶、浴缸、樓梯的高度,有條件的加裝扶手。安裝個人報警器,一旦跌倒,可以得到及時救治。避免單獨外出,避免擁擠的環境,避免高速交通工具。
4 討論
預防是減少老年人跌倒的重要環節,向跌倒高危人群及其家屬講解跌倒的不良后果及提供教育,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避或消除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有效防止跌倒發生,維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