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褥期是婦女產后康復、新生兒健康成長及母乳喂養是否成功的關鍵時期,在產褥期婦女生理、心理都有較大變化,科學的產后康復治療和保健服務有利于產婦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提高產后生活質量,如何促進產褥期婦女康復是產科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產褥期 生理 心理 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7-02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一般為6周。在此期間,產婦心理、生理都處于脆弱階段,需要很好地調適恢復,如產后保健服務欠缺,易發生產后并發癥,影響正常康復,甚至危及生命。產后康復對于母兒的健康和婦女產后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如何促進產婦在產褥期康復,從而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并促進母乳喂養成功是產科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1 產褥期生理變化
1.1 生殖系統的變化。一是子宮復舊。胎盤娩出后,宮底在臍下一橫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隨著宮體肌纖維縮復和宮內膜再生,子宮體復舊,子宮約在產后6周恢復至未孕大小,產后哺乳者子宮底下降較不哺乳者快。二是惡露。產后經陰道排出的液體稱惡露。最初3d為惡露血性,持續3-4d后顏色漸淡轉為漿液性惡露,血性惡露的時間過長表示子宮復舊不良。漿液性惡露持續約7-10d,以后逐漸變為白色惡露,持續2-3周干凈。正常惡露持續4-6周,子宮復舊不良,或子宮內有胎盤或胎膜殘留時,出血多而且持續時間長。如惡露有異味常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1.2 乳房的變化。分娩后開始有乳汁分泌,吸吮刺激是乳汁不斷分泌的關鍵。乳汁的質和量與產婦的身體狀況、飲食、生活習慣及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營養充足、生活規律、精神愉快都是促進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2 產褥期心理變化
在產褥期,各種生理、心理、經濟和社會因素都較易影響產婦的心情,如由于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恐懼;對撫養嬰兒的責任感到緊張;對自己失去魅力的恐慌;以及居住條件、家庭經濟負擔、夫妻感情、親屬的支持和幫助、產后康復情況等的擔憂、焦慮。特別是孩子的外貌及性別不理想而產生的失望或自責,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不良的情緒狀態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康復,而且還會抑制乳汁的分泌,嚴重者會發生產褥期精神障礙。在我國,有21.5%-61.1%的產婦經歷過產后情緒不穩和抑郁癥,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可產生嚴重后果,甚至導致產婦自殺。
3 產褥期康復治療
3.1 促進心理適應。對產婦的心理做正確的評估,幫助產婦完成心理、社會的適應。產后的女性由于體內雌、孕激素迅速下降,致腦內兒茶酚胺減少,影響高級腦活動而易誘發抑郁,當心理壓力增加、身體疲倦過度時可能導致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因此,一定要讓產婦保持愉快的心情,關心、體貼產婦,給予生活上的照顧,生理、心理及情感方面的支持,使產婦精神放松,心情舒暢,既可保證母乳喂養的成功,又有利于降低產婦焦慮、抑郁的發生。
3.2 改善休息環境。產婦休息、哺乳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居室要安靜、整潔、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夏季保持室內溫度為22℃-24℃。冬季保持室內溫度為20℃-22℃。每日開窗通風,可先將產婦和嬰兒送到另一間屋子,然后通風,每次30min,上、下午各一次,新鮮空氣有助于消除疲勞、恢復健康。產婦白天休息宜半坐臥,同時用手輕輕揉按腹部子宮部位,每日2-3次,可促使惡露、淤血排出,還可避免產后腹痛、產后子宮出血,幫助子宮復舊。
3.3 重視乳房護理。產后母乳喂養,可刺激子宮收縮,加速惡露排出,有利于產婦恢復和新生兒健康,乳房的護理不可疏忽。產褥期乳房的體積和重量增加,應穿著合身舒適的棉質胸罩,以防乳房下垂并保證乳腺管通暢。每次哺乳前后用溫水毛巾清潔乳房,忌用皂堿或酒精擦洗,以防乳頭皸裂。初產婦易發生乳頭皸裂,哺前濕熱敷乳房3-5分種,如出現皸裂時用兒童魚肝油涂擦。為促進乳汁分泌,可使用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通過電極對產婦乳房內部進行低頻脈沖刺激,模擬較強的嬰兒吸吮,反射性地促進泌乳素及催乳素的分泌,同時改善微循環,使乳腺管通暢,改善乳房腫脹、乳汁瘀積情況,使產婦自愿放棄人工喂養,起到支持促進母乳喂養的作用。
3.4 指導運動保健。產后早期運動和形體訓練對產婦形體恢復有很大影響。陰道自然分娩者應于產后6-12后起床稍微活動,產后第2天可在室內隨意走動,并開始做產后保健操。如:腳踩踏板運動、交替踢腿運動、并腿伸展運動、仰臥起坐運動、縮肛訓練等。科學合理的產后早期運動和形體訓練,不僅能促進產后子宮復舊,預防痔瘡、張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產后并發癥,還可恢復腹部肌肉緊張度,防止哺乳后乳房下垂,特別是早期形體訓練,對促進產婦形體的恢復,預防產后肥胖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能滿足現代女性愛美的心理需要。
4 產褥期保健新模式
我國傳統的產褥期是在家大吃靜養,俗稱“坐月子”。出院后的產婦通過產后訪視及產后42d門診檢查來實現產褥期保健。調查顯示,我國的平均產后檢查次數少,訪視率低,產后出血、感染、貧血發生率較高,農村的產褥期疾病發生率更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與保健需求也不斷提高,新的產褥期保健模式應是全面化、連續化的院外延伸服務。
總之,建立產褥期保健新模式,科學地“坐月子”,才能保證產婦的身心健康,有效地提高產后婦女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85
[2] 戴鐘英,蔣式時.重視妊娠和產褥期婦女的精神疾病的診治和研究工作[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721
[3] 劉瑞貞,田麗文.產后早期形體訓練對產婦形體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3,18(11):859-860
[4] 張纓,洪水玲,裘佳清,等.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4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