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咀嚼口香糖在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中的作用。
方法:選取2009年4月~2012年4月于我院行腹部手術患者156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1例,隨機分為研究組(給予口香糖)和對照組,每組各78例,觀察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術后胃腸道并發癥情況。
結果:研究組的綜合效果要優于對照組。
結論:咀嚼口香糖不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而且易于被病人接受,方便又廉價。
關鍵詞:口香糖 腸功能 恢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89-02
腹部手術后病人由于手術的創傷及麻醉對神經的阻滯,胃腸運動從抑制到完全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所有腹部手術的病人都會有不同程度地術后腸麻痹,從而延遲了患者出院。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術后腸麻痹,人們已經研究出一些的方法來減輕術后腸麻痹以及由它引起的其他臨床問題[1]。目前,一些藥物可用于對抗腸麻痹但是臨床效果欠佳。雖然研究顯示早期進食或進水能縮短住院時間,但由于療效不明顯、病人耐受程度不夠等原因,都未能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有研究證實,咀嚼口香糖就是模擬進食的一種,能夠刺激體液和激素釋放,能促進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并且效果與早期進食的方法相當。近年來,我院采用咀嚼口香糖方法促進病人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取得較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9年4月~2012年4月于我院行腹部手術患者156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1例,年齡15~72歲,平均年齡(49.6±7.3)歲。其中,行膽囊切除術者49例、胃大部切除術45例、腸腫瘤切除術16例、結腸切除術26例、腸梗阻松解術20例,手術平均時間(2.4±1.1)h。排除術前有胃腸功能障礙、便秘及代謝性、內分泌性疾病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8例,兩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疾病構成、病情、手術方式、麻醉方式等一般情況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所有患者納入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患者從手術室回到病房后,進行早期活動等常規康復鍛煉。對照組患者術后回病房后,待生命體征平穩后每2h翻身并進行適量的四肢活動,每天1~2次,病情允許則扶患者慢走5min,第2天自己下床活動。研究組在采用常規護理及早期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麻醉清醒后1h即予咀嚼口香糖(無糖口香糖),每日咀嚼3次,每次15~20min,直至恢復進食為止。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A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的t檢驗,組間率比較采用用X2檢驗。P<0.05判斷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兩組治療效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效果要優于對照組,在首次聞及腸鳴音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方面,對照組與治療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首次排便時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論
腹部術后由于腸管擴張,腸壁神經叢功能低下和血運障礙都不同程度的腸麻痹,加上患者臥床、活動最減少等均導致胃腸蠕動減弱和消失,甚至需要特殊治療。腹部手術患者一般在術后12~24h腸蠕動完全消失,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逐漸恢復,術后48~72h腸道蠕動逐漸恢復正常,開始排氣或排便[2]。如果胃腸功能未能及時恢復,腸麻痹可能發展為麻痹性腸梗阻,進而導致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從而影響進食,延長傷口愈合,增加住院時間。因此,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盡早恢復是腹部外科醫生非常關注的重點的問題之一。
近年來,國內外均有研究顯示咀嚼口香糖能顯著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3]。早期咀嚼口香糖可促進腸蠕動,利用咀嚼口香糖對口腔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胃、胰和膽囊的活動,促進消化液分泌,使腸的蠕動增加,從而促進腸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口香糖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術后胃腸道并發癥情況均要比對照組好。
綜上所述,咀嚼口香糖能夠對術后腸麻痹的恢復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僅沒有食物進入胃腸道,不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而且易于被病人接受,方便又廉價。因此咀嚼口香糖可作為一種促進術后腸功能恢復的輔助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喬嬌嬌.咀嚼口香糖促進消化道疾病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4):45-46
[2] 陳月英,馬嫦娥.早期咀嚼口香糖促進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8B):1275-1276
[3] 陳巍,于良.腹部術后咀嚼無糖口香糖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