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肥胖癥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介紹了肥胖癥的發病原因,它的癥狀與并發癥,常用的治療原則。肥胖癥患者應進行行為、飲食和運動治療相結合。
關鍵詞:肥胖癥 病因 體征 并發癥 治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13-01
肥胖癥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或分布異常,體重增加,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當體內貯積的脂肪超過理想體重的20%以上,即為肥胖癥。由于肥胖本身及其相關疾病對健康的危害,肥胖癥已逐漸成為世界性健康難題。
1 肥胖癥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1.1 單純性肥胖。單純性肥胖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1.1 遺傳因素。單純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發病傾向。已發現6種單基因突變肥胖癥。
1.1.2 環境因素。高熱量、高脂肪飲食,缺乏體力活動;應用抗精神病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可使體重增加。
1.1.3 內分泌系統。一些神級肽和激素如內啡肽、胰島素、生長抑素等參與了對進食的影響,但對發生肥胖的因果關系未完全闡明。
1.2 繼發性肥胖。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肥胖癥稱為繼發性肥胖癥。如下丘腦或垂體的炎癥、腫瘤、創傷,庫欣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性腺功能減退癥等均可引起肥胖癥。
2 肥胖癥的臨床表現
2.1 癥狀與體征。
2.1.1 癥狀。輕、中度單純性肥胖者無自覺癥狀,重度肥胖者多有不耐熱、腰痛、關節痛、消化不良和氣喘。有的可有并發癥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臨床表現。
2.1.2 體征。按脂肪塊的分布,通常分為兩種體型;中心性肥胖者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腰部,多見于男性;另一類多見于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腰以下。前者發生代謝綜合征的危險性大于后者。短時間明顯肥胖者在下腹部兩側、雙大腿和上臂內側上部及臀部外側可見紫紋和白紋。
2.2 并發癥。與肥胖癥密切相關的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率和病死率也隨之增加,肥胖癥的并發癥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靜脈血栓等,并增加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此外,肥胖癥患者惡性腫瘤發生率升高,肥胖婦女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比正常婦女高2~3倍,絕經后乳腺癌的發生率隨體重增加而升高,膽囊癌和膽管癌也較常見。肥胖男性結腸癌、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發生率較非肥胖者高。
3 肥胖癥的治療原則
減重治療應包括兩個方面:即降低能量攝入和增加能量消耗。適當的減重(減輕5%~10%)對健康有益。控制體重的策略強調以行為、飲食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使患者自覺地長期堅持,且不應依賴藥物,以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下面是采取行為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相結合的方法。
(1)行為治療。改變飲食習慣,如貪食、偏食等。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
(2)飲食治療。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控制熱量的攝入。采用減重膳食,其含義為低能量、低脂肪、適量優質蛋白質、含復雜碳水化合物(如谷類),并吃足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3)運動療法。運動可增加能量的消耗,應與飲食配合,長期堅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形式及運動量,并循序漸進。
藥物治療原則:
飲食與運動療法未能奏效時,可選擇藥物輔助治療。其適應證為:
(1)食欲旺盛,餐前饑餓難忍,每餐進食量較多。
(2)合并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脂肪肝。
(3)合并負重關節疼痛。
(4)肥胖引起呼吸困難或有阻塞性呼吸困難暫停綜合征。
(5)體重指數BMI>24并有上述合并癥情況,或BMI>28不論是否有合并癥,經過3~6個月單純控制飲食和增加活動量處理仍不能減重5%,甚至體重仍有上升趨勢者,可考慮用藥物輔助治療。
對于肥胖癥患者應首先進行行為治療、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只是一種輔助手段。